孔乙己这个人,甚至都是“虚”的,因为我们连他真名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姓孔、由字帖引出了孔乙己这个绰号,于是他就成了孔乙己。别小觑这样的细节,传世名篇中每个细节都值得反复咀嚼。
孔乙己在这篇文章里自然是主角,但这么个连真名都不为人知的角色,放在其他文章里,便是又一个“蓝皮阿五”类型的人物、又是众生相的一份子。
能驾驭这个人物作为有泛化意义的指代时的“虚”,同时兼具形象塑造中血肉充盈地“实”,鲁迅的笔力可见一斑。
破碎而尖锐的悲剧内核孔乙己是悲剧的,这毫无疑问。但这么个迂腐可笑、好吃懒做、欠债不还、手脚不干净的人物,我们始终对他讨厌不起来,因为他的“报应”远过于其所作所为。这么个可怜虫,能让“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一个活宝,最终连酒客都没有提及地、无声无息地死了。
这种突兀而悲惨的转折,正是此文的戏剧性所在、艺术性所在。我们必须承认,好的悲剧是美的、远超越合家欢大喜剧的孤高之美。悲剧以人物的凄惨命运为基底、以交织的行文内核与背景烘托为调和剂,最终呈现出破碎、孤独、淋漓尽致的凄美。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本身的艺术性就建立在破碎、毁灭的基础上。营造悲剧的推动力,必须是命运丝线的牵绊而非基于暴力的打破,脱离脉络的纯粹暴力是悲剧的天然冲突面。
就以莎翁的名著《哈姆雷特》为例,这本书中从不缺乏暴力色彩:奸王毒*王兄、哈姆雷特刺死波洛涅斯、奥菲利亚失溺、最终决斗时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彼此用淬毒之锋互换一剑、王后饮下毒酒、哈姆雷特拼着最后一口气刺死奸王。
可以说这本书通篇离不开暴力。但这些暴力都不是上面所说的、脱离行文脉络的纯粹暴力。这些暴力都是戏剧冲突性的集中体现,每一把剑刺入人体,都是看不见的命运丝线所牵扯和引导。
就《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而论,这牵引暴力的故事线就是复仇。奸王曾活在先王光伟的阴影之下——身份上是一国之君、个人品德又堪称为人主者的典范、婚姻生活又幸福美满。
这样巨大的阴影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他不惜毒*王兄篡位、迎娶寡嫂、多次设计企图除掉哈姆雷特。
这是他对于王兄的“复仇”。显然,这种复仇无论从目的还是结果来看,都是阴暗且扭曲的。正是这种畸形的复仇,引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错综纠缠的复仇线。
毫无疑问,这个卑鄙歹毒的弑君者,犯下了“原罪”。哈姆雷特为父报仇错*了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为父亲和妹妹复仇而*了哈姆雷特、还有邻国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
三条主线都围绕着复仇这一主旨、推动故事进行,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一部最精彩的王庭复仇史。
暴力是呈现这种灰暗色调美学的必要因素,复仇必然带来殷红的鲜血与森然白骨,但它并不是为了呈现和描绘暴力本身而存在的,那样的作品不可能为大众所熟知、为后世所传扬。
同样地,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是贯彻着悲剧美学的思想,用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昭示社会的混沌与堕落,用尖锐但直刺灵魂的批判文字来警醒每个在觉悟边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