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被逐--与人斗,与万物斗,实质上都是在与己斗
降妖伏魔对于孙悟空而言并不难,神通广大和七二般变化便可轻松化险为夷。但是与人“斗”,却是一门天大的学问。人类世界里的规则,讲究一个度的问题,你可以行善,但不能善恶不分,你可以寻求真理,但不能不辩真伪,为名忙为利忙,但不能是非不分。
第56回,悟空又犯了老毛病,将一贼人*了,唐僧将那紧箍咒又念起来,逐出团队。到第57-58回,“真假美猴王”便上线了,这个情节是《西游记》里的经典篇章。对于出现的真假美猴王,有诸多解读。从塑造英雄的角度来说,这里面折射的是对于名利的执着。妖怪吵着要吃唐僧肉,主要为了利,即长生不老。而假孙悟空的出现则是为了得一虚名,他说过一段话:
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可见,假孙悟空要抢夺的是俗世的虚名。假冒的人所冒充的都是已经成功或即将要成功的人。没有特殊目的,不会有人去冒充失败者。因为冒充失败者,既不会有名也不会有利。那么真的孙悟空是否有真有二心?
孙悟空无疑是取经团队中的头号主力和业务骨干,西行取经,山高路远,拔山涉水,妖魔众多。孙悟空的职责除了降妖除魔,还要负责牵马、化斋讨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任务。况且,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轻重不好拿捏,轻了降不住妖魔,保不了唐僧安全;重了*生太多,又会遭到唐僧、观音和如来的责罚。在尘世的夹缝中生存,委屈是难免的。正所谓英雄气短,如若真有那“松箍咒儿”,“俺老孙去也”也不是没有可能。
每个人都有心魔,英雄也不例外。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正是魔由心生,心外无魔。真假美猴王的出现,正是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矛盾心理以及摆脱矛盾心理对策的幻化形式。
随着取经的进程不断深入,在他的思想上已将尘世的伦理道德高悬于头顶,并受到现实的束缚和威胁。知恩图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君子做事当有始有终,孙悟空必须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一义务既受到道义上的压力,又受到现实的威胁。紧箍咒、菩萨、如来,都像高悬在孙悟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挟持着孙悟空,在他的心理上形成一道无形的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孙悟空已受制于自我的约束,一切行动均受到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而假孙悟空则是生物意义上的,是本我的象征。我们依稀看到那个初出茅庐狂傲的“齐天大圣”的影子,凡事皆要图个虚名。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将孙悟空一分为二,造成他人格上的矛盾与冲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就幻化成了真假孙悟空。
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就好比人的心魔,它会引发个人的恩怨,也会把人引向毁灭。紧张、焦虑、恐惧、猜疑、犹豫等等,只要活着,有思考能力,这些人性的弱点就会时不时的跑出来挑战我们一下。与人斗,与万物斗,实质上都是在与己斗。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得只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对于孙悟空而言,取经降魔伏妖经历磨难,对他来说就是一场修行,通过不断的克服自身的弱点,达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人生境界。
孙悟空经过这次思想斗争,提高了觉悟,在后来的取经路上再也没有出现紧箍咒,也再没有和师父发生过冲突。他不仅坚定了自己取经的信念,关键在于适应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学会了在规则内有尺度的为人处事,他的英雄人格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稳定。
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的英雄并不为名利所左右,能左右英雄的只有自己的心,由自己的心智而决定自己的人生,是生命的觉悟,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英雄的翅膀:左边两大护法,右边两大魔法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通往西天的路上,如果没有观音和金箍棒的加持,孙悟空可能要吃更多的苦头。这一人一物就好比孙悟空的两大护法,在神性的世界里为他保驾护航。但在人性的世界中,唐僧和紧箍咒制约着他的言行,好比魔法师与魔法棒。但不论是护法还是魔法,都在他的英雄人格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的猴精,唐僧是金蝉子转世的取经人,观音是西天灵山的菩萨。这三者在书中的关系很明确,观音是西天取经的发起人和号召者,唐僧是执行者,而孙悟空是保证这一任务完成的守护者。孙悟空之所以答应去西天取经,一是为了报答唐僧的解救之恩,二来是迫于天界的压力。所以,从他自身考虑,他对西天取经并没有多少兴趣。
而唐僧和观音就是专管培养兴趣的引导者,一个敲钟人,一个安慰剂。唐僧源源不断的将人类的社会道德规范植入孙悟空脑中,所以唠叨是难免的。他的作用就好比一个苦口婆心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予客观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