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城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矛盾。针对我国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矛盾,需要我们分析其做法和由此产生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目的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阶段与特征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进程参差不齐。根据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总体城市化发展特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7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带来的工业化发展加速,都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57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15.4%。
然而随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加之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等运动,国家凭借政治力量的控制力和动员力将大量人口从城市疏散到农村抑制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
在该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脱节,1949—1978年间,我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5.1%增长到59.4%,但同期城市人口比重仅从10.6%增加到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由此可见,在起步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但缓慢而且有所反复。
第二阶段:城市化初步发展阶段(1980—2000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终于接轨。至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6.1%,国民经济逐渐摆脱束缚与迷茫,城市化的进程也终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第三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
研究表明,此阶段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仅局限于城中村的改造、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县城的改制,高污染、高成本的运行模式依旧,贫富差距拉大房价飞涨、交通堵塞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的标志。
但相比于前两阶段的50年时间(实际上前50年时间城市化率并非从0到36.1%),这十年间的城市化率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三个城市群、七大城市带、50个城市圈的区域一体化城市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