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往事,总会回忆起一些与他人不愉快的争执。当争执发生时,相信我们多数普通大众都很难做到冷静下来思考对错,更有甚者把情绪带入,固执己见,最后落入一个不欢而散、谁也不服谁的尴尬境地中。
其实人与间之所以有无休止的纷争摩擦,都是没做到“求诸己”而造成的。《论语》有一言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在矛盾爆发之前,懂得换位思考,先反省自己的人和只会一味指责他人,语气咄咄逼人的人,能直接决定这是一场一笑了之的讨论还是一次充斥着怨怒的争端。
君子求诸己:要学会自省
所谓的“反求诸己”,一直以来都是儒家十分强调的道德修养法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若矛盾发生时,只想着为自己开脱并对他人带有责怪之意,甚至直接把失误或过错归咎于他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他人的反对和埋怨。
对待身边的人,应当怀有一颗宽容友善之心,遇到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严己宽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宽容大度,这样的人才可以远离怨恨与是非,甚至能笼络人心。
三国时期的官渡大战,曹操打败袁绍后,曹军从战利品中发现了一封曹营里的人给袁绍写的信。当时有人主张把写信的人抓来治罪,曹操却让人把信烧了,不予追究。他说:“在胜负未分之前,连我都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个人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这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人着想,能有如此的雍容大度,才不失为真君子。
小人求诸人:不妄议指责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也就是说,能常常反省自己的人,遇到什么事都可能成为使自己警醒的良药,而那些常怨天尤人的人,心中的念头就像会伤害自己的刀剑。一个是通向善行的途径,一个是形成恶行的源头,两者尤如天壤之别。
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因果报应,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一味的要求别人了。
而一个真正的君子,其做法当然与小人截然不同。《荀子•法行》记载道: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其大意是:与人交友却得不到对方的喜爱,一定是我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得不到对方的尊敬,一定是我没有敬重别人;待人接物而得不到信任,一定是我没有信用。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已身上,怎么能埋怨别人呢?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责备他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能如此常思己过,即使不是修道之人,也已在道中了。
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只有反省、内疚和自责可以化暴戾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才能使人真心相对,真诚相待。
谨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让自己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多一些和谐与美好,少一些矛盾与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