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2 21:31:25

讲到学以明道的治学宗旨,那么,如何落实这一宗旨?这就需要“向内”和“向外”两方面的工夫。向内需要将“明道”宗旨转化为心向往之的恒定的心理驱动力,即将治学活动建基于“治心”之上;向外需要将“明道”转化为“行道”,即将所明之道落实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之中。前者为治学之体,后者为治学之用。这说明治学是一个有体有用的心理与行为过程。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1)

治学首先要治心,治心的核心内容是立志与正心。毋庸置疑,立志是治学的心理基础。志不立,学无所向;志不坚,学无所成。东汉学者徐幹所著《中论·治学》篇在谈及“志”与“才”的关系时指出:“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晋人虞溥亦云“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徐幹把志喻为“帅”,把才喻为“徒”,可谓喻之有方:徒之聚,若无帅之领,就有可能成为“群氓”,甚或成为“无耻之徒”,是故古人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在德与才之间,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德才兼备”,但须以德为先;德性与学养兼备是君子的人格魅力所在,但须将德性置于前。正因如此,中国古代书院培养人才亦以“立品”为首务,在此基础上兼顾“立才”,清人陆耀在《任城书院训约》中云:“书院专以作养人才,而人才以立品为首务,其次乃及文艺。果其文行兼优,固当刮目相待。”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2)

在中国古人看来,立志是成事、成学的必备心理基础。元人张养浩《归田类稿》卷八云:“夫学,不求至于圣贤,皆负德造物者也。……志苟一立,天下无不能为之事,而况读书乎?志苟不立,目击所有而不能致,而况为圣贤乎?”王阳明告诫门徒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明人湛若水在《大科书堂训》中亦告诫诸生云:“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曰其基址乃可。志者志于道也。……匹夫不可夺志,若其可夺,岂谓之志?”这些话都表明,治学能否治成,全赖于是否志坚、志笃。所以,元人汪克宽在《志学斋记》中说:“世之人有志于圣人之道者,盖夥矣,然未之或知,訹于小艺,惑于旁蹊,则是志未立也。志苟立矣,朝勤而暮辍,一暴而十寒,则是志之未诚也。志苟诚矣,览之未博,习之未熟,未闻其所未知,未勉其所未行,则是志之未笃也。必也求之方策,诵而复焉,思而绎焉,凡理之所当然者,必法先哲而反诸身,本无往而不至也。然后出其余以肆力于为文,推其用以显于时,则可谓充其志,而于学乃克有成矣。”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3)

那么,如何做到志坚、志诚、志笃?其答案用一句话说就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正其心态,其要在于有正确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名实之辨等。不辨明义利、利欲、名实等关系,其治学便是“妄学”。关于义利之辨。张履祥认为,“凡学……以辨别义利为主。”明人刘宗周在《告张履祥》一文中说:“学者最患计功谋利之心,功利二字最害道。”清人陆世仪指出,“减得一分势利,才进得一分学问;进得一分学问,便减得一分势利,所谓义利不容并立也。”关于理欲之辨。朱熹《白鹿洞学规》云:“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明人胡居仁云:“今人为学,多在声价上做。如此则学时已与道离了,费尽一生功夫,终不可得道。……才气高者有此病。”清人李顒在《四书反身录》卷二中说:“为明善复初而学,则所存所发,莫非天理,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为辞章名利而学,则所存所发,莫非人欲,处也无守,出也无为,生民毫无所赖,而世运宁有不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