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2 21:31:25

关于名实之辨。中国古人特别反对为名而学的做法,此即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意所在。对此,王阳明说:“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顾炎武在《与潘次耕札》中说:“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其进于此,而为文辞著书一切可传之事者,为名而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是也。”陆世仪认为,“读书不绝干禄念头,终无得处,亦终无乐处。”章学诚指出,“为学之要,先戒名心;为学之方,求端于道。”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所以治学者在正心过程中,除了明辨上述的义利、利欲、名实之辨之外,还要把持好其他方面的心态。明人吕柟指出,“学者有三多,有四寡:寡言则行力,寡动则静深,寡交则业专,寡欲则理明,是谓四寡;多学则德积,多思则几研,多就吉人则为善也易,是谓三多。”[8]843张履祥认为,“读书大忌,一曰文弱,一曰嫩惰,二者勤事则无之;一曰矜骄,一曰自是,二者谦谨则无之;一曰虚浮,一曰饰诈,二者诚实则无之”;又说“学者先观其德器。德器浅薄,终罕成就,虽成亦小。诸如易喜易怒、不堪拂逆、疾恶太深、进锐退速之类,皆由于浅。如露才扬己、一得自矜、责人太重、悻悻自好之类,皆由于薄。”这些话都在告诫人们,学须心正、心诚,切勿虚荣、浮躁、傲才。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5)

以上是就正心的内容而言的。关于正心的工夫,佛家强调“静”字,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不欲以静”,而儒家更多地强调“敬”字。当然也有把“静”和“敬”结合起来看问题的,如《管子·内业》云:“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若从现代人的眼光看,静主要指学习环境的安静,属于身外之境,而敬主要指内心的敬意或敬畏,属于身内之情。在古代儒家学说中,“敬”有两方面的指意,一是诚实无欺的心理状态,二是戒慎恐惧的心理状态。这实际上是把《大学》中所说的“诚意”和“正心”合二为一了,所以程颢干脆说“学要在敬也、诚也”。这种诚、敬合一观,程颐亦如其兄,将“敬”解释为“主一之谓敬”,而且借引《易》所言“敬以直内”一语认为“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所谓“直内”,实际上就是指“正心”,“敬以直内”意谓敬是正心的根本要求,所以“敬以直内”与“敬以正心”是一回事。对于治学而言,程颐所言“主一”,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于外界之诱惑,专心致志于明道之学问。薛瑄认为,“千古为学要法无过于敬,敬者心有主而诸事可为”;清人杨锡绂在《岳麓书院学规》中告诫学生说:“诸生肆业书院,不患不能文,所患者不能变化气质耳。今为揭先儒两言,曰主静,曰持敬。能静则心鲜驰逐,而病痛自觉;能敬则随事检摄,而偏私渐去。”可见,敬是保证学者心无旁骛地专心致力于学问的必备心态。程朱理学问世以来,人们往往把“居敬”和“穷理”联系起来考虑“格物致知”问题,“‘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偏废,而‘居敬’又‘穷理’之本也。”敬是穷理之本,当然亦为治学之本,这就从本体论高度肯定了敬之于治学的心理基础意义。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6)

总之,立志正心是保证学以明道的心理基础。学以明道中的“明道”的内容是仁、义、礼、智“四性”,这“四性”实际上就是《大学》所讲“明德”,而立志正心实际上就是《大学》所讲“明明德”的工夫,只不过《大学》将此工夫说成“诚意”“正心”“修身”三节。这一点,清人李塨已有言及,其曰:“盖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也,皆所以修身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以明道与立志正心的关系是“明德”与“明明德”之工夫的关系。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翻译,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翻译(7)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