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官吏俸禄制原因简单,学堂选官制度形成的背景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26 09:47:11

楚国紧接着推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的政策,不仅废除了贵族特权还将旧贵族迁徙到了边疆地带。

秦国则在进行商鞅变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贵族没有军功便不能被列入公侯的簿籍,自然也不能享受贵族特权,是对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战国普遍采用的是以谷物为主要内容的傣禄制度,秦国的官禄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由于各国度量衡不统一,所以傣禄的计算单位也各不相同。

制定官吏俸禄制原因简单,学堂选官制度形成的背景(5)

俸禄制之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郡县制和完整的官僚机构,全国设41郡,400余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所有官吏由国家统一任命,由国家确定官秩等级,按规定的俸秩标准发放俸禄。由此“秩禄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秩禄制”呢?

事实上在秦汉两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只有头衔和职能之别,而无品级之分,发放俸禄的标准是以秩石来区分官吏的等级,所谓“百石之官”、“千石之吏”即是指这一制度。

汉代的官秩大致可分为三类:官秩在100石以上者为第一类,又分15个官阶,万石者一般只有三公,月俸350斛。斗食佐吏为第二类,前者月俸11斛,后者为8斛,少吏、亭长等为第三类,秩无定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原因简单,学堂选官制度形成的背景(6)

秦汉以石论秩,按月支付,钱谷兼用,不同官秩等级的俸禄差额巨大,六百石以上的中高级官吏生活还比较富足,而三百石以下的低级官吏,其俸禄是比较微薄的,而且随国家财政变动而增减,导致部分官员经常面临生存难以为继的窘境。

魏晋六朝时期,俸禄制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按照官位品级制定俸禄标准的制度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俸禄制度的主体,同时也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品位和俸禄的基础。

两晋之时,官设九品,按品颁禄,俸禄以实物为主,一品食俸月五斛,绢春百匹,秋二百匹,绵二百斤。那时候,著名诗人陶渊明曾做出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气之事,许多人据此以为县令俸禄很低,其实不然,五斗米只是日薪而已,县令俸六百石,绝对是中产以上的水准。

制定官吏俸禄制原因简单,学堂选官制度形成的背景(7)

南朝宋以现钱结算,州、郡的俸禄额度按照田地的产出确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至于齐朝又恢复了实物给俸的规矩。梁时定九品官级,又置十八班,百官俸禄按品级定数,各有标准,官吏俸禄分五级,一品万石,至五品二千石。

北魏孝文帝时期学习汉制,制定严格的俸禄标准,在九品官职之上进一步划分等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级,由九等改变为18等,以此作为俸禄的依据,确定官俸额度。

北齐沿用北魏官秩分为九品三十阶,爵分六等,最高正一品每年800匹,最低从九品每年24匹。北周的官吏等级为命,每命分为正、从,以正为上。又创制六官,以秩定禄。最高公为10000石,卿为4000石,大夫为250石,士为125石。

制定官吏俸禄制原因简单,学堂选官制度形成的背景(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