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用户能力提升这一点,我觉得对于所有传统行业,甚至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都是最重要的新能力之一。在从事不同的行业时,实现业务的具体能力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关于提升认知用户能力这一点来说,不管做2C,还是2B;只要有用户,同时产品给人使用,这些人怎么用这些产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数据都是非常重要、宝贵的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去做决策,可以建立完备的数据体系,这样不仅能优化产品,同时可以快速挖掘新的需求,做新的洞察。
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的体验,就像现在打开一些内容消费的产品或大部分的电商产品时,会发现每个人的首页都不一样。这就是个性化体验,它得以实施的基础就是软件。这些产品的页面都可以做很多个性化的处理。所谓的千人千面,这个在传统行业是很难实现的。
离大部分传统行业比较远的是个性化体验,它很需要互联网产品作为载体。可能有很多传统行业会在医疗、教育等这些垂直领域做互联网 ,它们的用户会有差异化体验,但是可能很难做到内容消费和电商这种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因为业务的边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个性化、多样的产出。想要实现个性化体验,本质还是要做有足够的推荐内容或产出给用户才行,比如短视频网站有大量短视频的内容可以持续推荐。
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也是被降低很多的。前一段时间从拼多多的朋友那了解到,大部分活动页面的调整都可以在网页中灵活调控,这使得一天发布两三个版本的活动更新成本低了很多。若是传统行业,做一个实体产品,迭代一个产品的版本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就太多了。但是这个对于互联网的虚拟产品来说都不是问题。
最后,对于边际成本骤降这件事情,传统行业也可以在其中获利。首先MVP的制作成本确实变低了,有时候甚至可以做一个广告或一个宣传(假MVP)通过互联网获取很多用户反馈。另外,有很多智能硬件公司就是用OEM或者ODM的模式。企业只负责前端的品牌和用户,后端外包给各种代工厂、物流、SaaS平台等,因此对于每一个消费品牌的创业者来说成本也非常低。
以三顿半为例,这是特别火的一个咖啡品牌,他们的团队就是做市场和做品牌出身的。三顿半团队刚开始对咖啡行业并没有深入理解,他们也是找代工厂去生产。这个团队就只关心消费者前端。在把原料、供应链、后台系统都外包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低成本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案例。
最后要讲的一点,产品思维的本质是工具。无论是产品思维也好,互联网思维也罢,都是工具。并不是说产品思维就是一个万金油,学会了这个武器,就随便挑一个行业就能够改造它。还是要先深入理解自己所做的这个行业的产品业务模式,要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你知道说这个工具能用在哪?这个用户我能不能用?然后才能去改造所在的行业,才可优化之前的成本、效率等等。
作者:刘飞 前滴滴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