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宁站着,久久不动”,与原文中的“伫立”相呼应。《学津本》、《四部本》、《士利本》作“子”,句尾庄姜为陈女“丧子而归”之感。
《恒》中《坤》最后一句“寡位独处”,表现了孤独、凄凉的境遇,不仅对陈女,对庄姜本人也是一种暗示。林辞认为,女主人公因忧伤而写下《燕燕》这首诗的观点,可以从《太白子诗论》中找到其来源与契合点。
孔子以为《燕燕》是抒情之作,马承源说:“末应以其独也”,这里的“蜀”字不能解释,应该读为“独”,马先生的解释很有道理,《燕燕》中的“以其独”之意,与《林辞》中的“以其独”之意相印证,《恒》中的《坤》末句中的“寡位独处”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召公巡视一方,有一棵棠树,可治狱政。”《韩诗外传》中说:“诗人见召伯所居之树,美而歌之。”百姓对棠树的喜爱,说明了他们对召公的爱。
孔子将《甘棠》视为民众颂扬赵公爽之作,与《林辞说》在歌颂对象与主旨上不谋而合。《诗经》中的诗篇并不全是赞美之词,也有不少是对世事的嘲讽,对权贵的揭露,《林辞》与《孔子诗论》都有相似之处。
林辞在《屯》中的《乾》《邶风·柏舟》说:“柏舟泛泛,世世代代流传。夜不能寐,忧心忡忡。仁者不逢时,归隐清贫。”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生不逢时的悲叹。
关于《柏舟》的创作原因,《毛诗序》中说:“言仁者,不遇也。”卫顷公在位的时候,有仁者不见,有恶者必有恶人。”
毛诗的主旨可以作为参考,但如果按照卫顷公时代的事实来看,就有些偏离了《柏舟》的主旨,《孔子诗论》中有一句话:“《邶·柏舟》,无趣。”《邶风-柏舟》的确是表达了一种怨气,正如第一章所说:“柏舟沉没,似有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