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好喝吗,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5-03 08:03:04

茶圣陆羽(唐代)在《茶经》提到:茶之质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所谓的“烂石“指的是风化的岩石颗粒,其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含,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大红袍正好就生长在这样的“烂石”上,这还不够, 大红袍喜阴不喜阳,但若光照不足又会影响它的光合作用,在这方面大自然拿捏得恰到好处,由于山谷峭壁的遮挡,大红袍每天只享受4小时的光照,正好不多不少,既满足其生长之所需,又防止日照太久影响了品质;此外还有崖壁甘泉为其浇灌,云蒸雾绕为其酝酿,岩顶落下的枯枝烂叶为其营养。可谓是:好山好水出好茶,茶中之冠必红袍。

大红袍好喝吗,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9)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武夷好茶,很早就得到了达官贵人的赏识,唐代乾宁朝((894年至898年))进士、福建莆田人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咏道: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香茶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武夷茶在唐时已成为馈赠佳品了。那时是把茶叶加工成茶饼,想喝的时候,把茶饼掰下一块,碾碎,煎煮后再品。

唐代是我国茶饮从粗放走向普及、流行的质变时期,茶的主要功效从药用或者粗放型的解渴功能,逐渐变成一种饮食习惯乃至品茗文化;唐开元之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成为国饮,皇室专门成立贡焙,采造、研制宫廷用茶。民间也是“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记载)。

继唐代之后,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但饮茶活动却未衰反盛,至宋代更为盛行;一方面是市民日常饮茶的世俗情趣,另一方面是文人追求的精致雅趣;宋人还发展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技趣性饮茶,如:斗茶分茶。在全国各地的茶叶中,武夷茶名列前茅,这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可以看出,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最好的茶当然得首先进贡朝廷,据明确的史料记载,自唐代起,上等的武夷岩茶就已成为皇家贡品;宋代就已在武夷山区的建瓯设“北苑贡官焙”,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龙潭畔特设立皇家焙局(御茶园),专门种植、采制贡茶,每年要制龙团五千饼,贡茶三百六十斤。

大红袍好喝吗,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10)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御茶园的通仙井之畔,建筑了一个的高台,称为“喊山台”,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献上祭品,烧香跪拜,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击鼓鸣金,鞭炮齐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

喊山祭茶,是武夷茶人们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和希冀茶叶丰收的美好愿望,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并传承至今。

大红袍好喝吗,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11)

明代是中国茶饮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期,但制茶、饮茶方式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茶叶加工和品饮方式走向简单化、自然化,宋元时期流行的斗茶之风被制止;在制茶工艺上,团、饼茶被散茶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与“月”同音)饮法,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等工序都省了,只要有干燥的茶叶,随时沸水冲泡即可饮用。

这种变革皆因明太祖朱元璋而起,他体察民情后,为减轻茶农负担,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贡茶改制;明太祖废除了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芽茶,也就是散茶,这种散茶,不需蒸青而直接烘焙,保留了茶叶的本色、真味。

力推简约化这方面,最身体力行的是朱元璋的第17子、宁王朱权。朱权认为,真正的好茶要自然天成,顺应树木的“天地生物,各遂其性”。他主张为了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就要喝散茶,同时也更方便。

因为爱茶懂茶,醉心于茶学,朱权还出了本专著《茶谱》,算是对中国茶文化颇具贡献。当然,看透世事、参悟茶道,也让多才多艺的朱权免遭朱棣的清算,得以70高龄善终。

大红袍好喝吗,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