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仅供学习交流
1.市民文学
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传统的道德范畴标准如崇高与渺小、忠诚与背叛、诚实和阴险在世俗文化中被颠覆,融讽刺、风趣、现实性于一体。其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2.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生活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式了。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3.“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复调”形成的根源在于作家没有能在小说里解决他揭示的问题,甚至连提出一个稍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在小说里产生的这种很特别的现象。似乎书中的人物都各自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始终叫人说不清正确的结论在哪里。
4.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其出现以罗伯一格里耶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小说已无法表达现代人多变的内心世界,他们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新小说派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和阿兰·罗布一格里耶。
5.《雅歌》
《雅歌》又称“歌中之歌”,是一组热情奔放的抒情歌集,约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主要内容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雅歌》是民间创作,语言虽然朴素,但寓美于其中:象征、比喻多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诗中大胆描写女子体态的美,新颖而有特色。描写爱情大胆直率,感情奔放。诗中大量描写了田园之美,凝聚着对大自然的深情拳爱,却通篇没有提到神。这样一篇难于寻觅到宗教气息的诗歌,在《旧约》中显得异常清新自然,是世界抒情诗中的佳作。
1.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对照艺术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对照与人物形象对照两个方面。比如,在情节、场景方面,爱斯梅哈尔达被抢与被救、爱情幽会与被诬告判刑以及被救入圣母院与被出卖*害等悲喜强烈对照。在人物形象方面,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自身形成强烈的对照。
2.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首先,剧作避免选择重大题材,而是注意从日常生活入手,选择最贴近人们感觉的夫妻关系、家庭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表现主题的切入口。
其次,在戏剧情节结构方面,作家运用了“追溯法”。
再次,作家创造性地将“讨论”引进戏剧。第四,善于使用伏笔。
3.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何利是印度封建农村中受苦农民的典型。他的遭遇代表了印度普通农民的悲惨命运。他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宁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别人吃亏。对什么事他都肯忍让。他终生受着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压迫和剥削,甚至变相卖女儿,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受苦的原因。由于宗教思想的束缚,他还相信宿命论,认为“命中注定享福的才能享福”。他胆小怕事又很软弱,害怕地主和官府,无力反抗社会压迫,凡事逆来顺受。他一生梦想买一头奶牛,终未如愿,也毫无怨言。他的遭遇是印度广大农民贫苦生活的缩影。他的*死亡是印度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作者借此无情鞭挞了农村统治者、地主、官吏、高利贷者、婆罗门祭司等无恶不作的罪恶行径。
1.试述《神曲》的人学内涵。
但丁早年就是一个个性解放的倡导者。他所汲取的古希腊文化养分和佛罗伦萨自由主义的文化氛围都决定了但丁从来都不是禁欲主义者。他缺少基督徒的忍耐和节制,也缺少对上帝的完全抛弃自我的献身精神。他仅仅是一个诗人,一个为了爱情刻骨铭心,对政治饱含热情,对民族命运关之切,对整个人类爱之深的诗人。他始终执著地思考和探索着民族、国家及人类的出路,并把这种对现实的满腔忧愤之情注入了他的《神曲》。
因此,诗人虽然是在宗教世界中宣泄着自己积郁已久的愤恨,但却不可能脱离“人”的主题。但丁笔下的上帝,是一个为了人的存在,一个造福于人的存在。或者说,他笔下的“上帝”就是但丁自己,而且这个“上帝”在代表了基督教的爱与信仰的同时,又代表了人间的爱与正义。但丁是按照宗教观念里的形象制造了作品中的地狱层。地狱的审判显示出但丁不同于基督教的伦理价值标准,所谓天国的审判其实是但丁的审判,或者说是以但丁为代表的“善”对于"恶”的审判。其意义在于,天国的审判在但丁的《神曲》中变成了人间,“地狱”不再是观念中压迫人们精神的巨石,而成为正义战胜邪恶的标志。可以说,这是但丁在利用上帝的权威所实行的人间审判,在上帝的权威背后隐藏的是世俗原则和人性角度。
《神曲》的人学内涵还表现在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即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身上。但丁出于对维吉尔的崇拜和热爱,把他作为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予以极高的赞美。贝雅特丽齐这一象征形象的人学色彩更为浓厚,是她引导但丁游历天国,最后见到上帝,象征人通过爱的途径认识最高真理和至善,获得永生的幸福。贝雅特丽齐既是但丁少年之爱的感情积淀,也是他精神自救的宗教信仰的象征,是世俗之爱和信仰之爱二者的结合。通过这两个人物的象征意味,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但丁为人类精神危机所寻求的最终途径,即人智和爱的完美结合。但丁所设计的这一人类模式,是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对个体人格的肯定,对主体性的高扬,也是但丁区别于基督教诗人的重要标志。
2.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环境,敢于追求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她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看到了生命的新的意义。在卡列宁与渥伦斯基的对比中,她再也无法同卡列宁生活下去了,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一条毁灭的路,然而她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在失去了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而渥伦斯基不可能为了安娜同上流社会决裂,也不能理解安娜的爱情和悲苦心境。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死了她。
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安娜自*前的绝望和醒悟,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再也不留恋了。临死前,她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她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2014.10
1.《堂吉诃德》
作者塞万提斯,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三次行侠冒险的经历巧妙地将资本主义刚刚兴起阶段的西班牙社会纳入读者的视野,作者以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广阔生活画面。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喜剧与悲剧的双重因素。
2.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因崇奉古希腊、罗马文学而得名。它是法国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产物,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理性原则,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遵循理性。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选取创作素材,突出体现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的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原则。
3.《唐璜》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是一部辛辣的社会讽刺杰作。作品通过唐璜在希腊、土耳其以及俄、德、英等国一系列的游历、漂泊、冒险的经历,广阔反映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神圣同盟”等欧洲反动势力以及资本主义的金钱统治。
4.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内容上表现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诞不经,艺术手法上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枯燥乏味的语言表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50年代后期流行到英、美等国,逐渐发展成为二战之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戏剧流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尤金·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奈,英国的品特和美国的阿尔比。
5.旅美派
“叙美派”又称“旅美派”,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紀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
1.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纯朴、活泼浪漫以及古希腊人渴望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和美好理想。
在艺术表现上,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故事优美。既有浪漫的夸张,又有现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
2.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首先,苔丝具有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坚强、勤劳而富于反抗性。
其次,苔丝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出生在一个没落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观点,都对她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3.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我是猫》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统一与完整,像海参一样无头无尾。小说除第一、二回结构较为完整外,整部作品无一定的结构,散文倾向很浓。由于它是由一只猫的所见所闻与品头论足结构成书的,所以又有一支主线贯穿始终。
小说中幽默讽刺的风格是作家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俳谐”、“狂言”、“落语”等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结果。他在辛辣地嘲笑人类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污秽时,使人们在深刻的反省之余感到一种手足无措的狂喜。作品中充满漫不经心的戏谑笑谈,可是在调侃中不乏针贬时弊的愤怒,在油滑中深含着人生的感叹与悲哀。这种入木三分、新颖独特的嘲讽艺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罕见。
1.分析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通过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知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的追求,集中展示了浮士德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既受生命本能*的驱使,沉迷于对名利、权势、地位和女人等现实*的追求,又能摆脱诱惑,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浮士德形象表现出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实质上也是人类自身复杂性的体现,可见,浮士德首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但是,浮士德在赌赛中取胜,以及灵魂的得救,主要是由于他的不竭奋斗的精神。而这也是天主在“天堂里的序幕”里所预见到的。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应该“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可见,浮士德又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探索者形象,歌德对浮士德人生经历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历史的概括,因而,浮士德又是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
2.论述《双城记》的艺术成就。
《双城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①梅尼特一家的故事,②得伐石夫妇的故事,③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④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⑤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五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互相包含或隶属,而是互相独立、平行发展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另一方面,五个单元又是整一的。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的。其次,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如写到卡尔登献身时,小说反复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一段词句:“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强调了卡尔登人虽死了,但精神永存。
在阅读《双城记》时,读者不仅感到作者的描写真实,而且感到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再次,成功地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的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到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
另外,小说不仅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标题,如“复活”、“金线”等,还有不少细节描写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气氛,例如得伐石太太“编织罪恶”的描写。小说第5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酒是红的,它染红了地面,染红了前来喝酒的人的手、脸、脚,以及他们的衣服与鞋子。一个高大的戏谑家,“用手指蘸起酒浸过的污泥在墙上涂了一个大字一血”。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
2015.4
1.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的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对幸福的追求,这对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显示出较强的反教会色彩。
2.“湖畔派”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塞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赞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被称为"湖畔派"。
3.“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触及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法律、宗教、道德,婚姻、家庭,乃至政党和国家体制。其特点表现在: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层层揭开,使矛盾突出,启发观众思考,从而引导人们起来改革社会弊端。
4.“冰山原则”
海明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简约、含蓄、凝练的“冰山原则”。他用语简洁、凝练,尽量避免描写,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往往只是把人物的动作或简单的语言直接摆出来,只把“八分之一”露出来,让读者细细地品味这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思想感情,品味埋藏在底下的“八分之七”。
5.《古兰经》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它包含有信仰、礼仪、风俗习惯、教法教规与教义原则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实际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是穆斯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阿拉伯人思想的一面旗帜。从本质上讲,《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创立和传布伊斯兰教的23年中针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具体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而陆续发表的一些讲话和演说。
1.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首先,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其次,古典主义文学表现为对理性的绝对遵从。
第三,古典主义文学模仿古人、重视创作规则。
2.《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整部戏剧富有极强的象征意味,两个流浪汉在徒劳地等待戈多,心情的焦虑不安,“生活”的无聊沉闷,期望等待的总是延宕他的到来,这一切都真确地概括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即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象征了现代西方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3.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充满诗意的抒情性;日本传统与西方意识流的交融;运用多种手段塑造人物。
1.以《哈姆莱特》为例,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哈姆莱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首先,在结构方面,《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莎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不仅有巨大的包容性,而且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剧中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和衬托,而又主次分明。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使喜剧场面不断转换,推进情节矛盾,逐渐走向高潮,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魅力的典型,这种魅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心理蕴涵的丰富性。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说明了这个形象内在世界的极其丰富和复杂。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多次内心独白,表达出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再次,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如同为君王的老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形成对比,前者“相貌优雅”、“仪表卓越”,如同“天神”一般;后者“诡诈阴险”、“卑鄙无耻”,是“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同样肩负着“为父复仇”的责任,但雷欧提斯动机狭溢,行动鲁莽,福丁布拉斯目标恍惚,稍遇劝阻,就改弦易辙,只有哈姆莱特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虽然行动犹豫,但思虑细致周密。通过对比,人物的性格特色更加鲜明。
在语言上,莎士比亚表现出大师的风范。他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的诗句、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丰富多样,生动传神,它们不仅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石,更加强了英语语言的表现力。
2.结合作品分析《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巴尔扎克将《人间喜剧》分为三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最重要、作品最多的一部分,它又分成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作者说,这六个场景“构成了这个社会的通史”。“哲学研究”是探讨道德腐化的根源,“分析研究”意在从人类的自然法则出发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由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
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恩格斯语)。
首先,《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其次,《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描写了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企图重整旗鼓,尽力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但却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暴发户所腐化。第三,《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的惨剧,创作了一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另外,《人间喜剧》也描写到底层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义的英雄克雷斯蒂安(《幻灭》),并把这个政治上的死对头看作未来真正的人。在创作中摆脱自己的政治观点,无疑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的胜利。
当然,巴尔扎克对贵族阶级的同情,对天主教的作用的大力鼓吹,维护现存社会的立场,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或多或少削弱了作品的揭露意义。
2015.10
1.“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剧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他们的努力下,剧本写作、舞台演出、观众群都已成熟。
2.“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得名自劳伦斯·斯特恩的另一部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
3.“含泪的笑”
果戈理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4.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意识流小说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意识流作家不把模仿、现外部世界、客观事物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把表现人的心理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
5.《亡灵书》
《亡灵书》又译为《死者之书》〉是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古埃及文学的汇编。
1.简析答丢夫形象。
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伪善的化身,集中体现了伪善的恶习,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首先,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这是一切伪善者的共同手段。在剧中,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信士身份出现的宗教骗子,一方面指明当时人们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看重外在,不注意实质;另一方面又通过答丢夫的形象截穿了教士们的假面,暴露出他们的真实面目,使人们认识到答丢夫的罪恶行径正代表那些利用宗教招摇撞骗的教士们的本质。
其次,答丢夫作为伪善者的丑恶嘴脸是通过他“贪食、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答丢夫自诩为奉行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实际上却是个大吃大喝,红光满面的酒色之徒;他表面上对奥尔贡赠与自己的钱财不屑一顾,实际上却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贡的家产;表面上他为不慎捏死一只跳蚤而痛苦不已、追悔不迭,实际上却不惜置奥尔贡一家于死地而后快。更具嘲讽意味的是,他连袒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又肆无忌惮地调戏欧米尔。他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一语道破了他肮脏的内心世界。
第三,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当他的恶行败露后,他立刻暴露出狰狞的面目,利用种种手段,企图将奥尔贡一家置于死地。奥尔贡一家现遭不幸,是对伪善危害性的一个形象的注解。
由于答丢夫对伪君子的本质性特征做了高度的概括,所以他在西方语言中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2.简述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3.东方近代文学的特征有哪些?
东方近代文学虽然不像欧洲近代文学那样成就卓著,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和印度这两个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总起来分析,东方近代文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大多数进步作品的中心内容广泛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文学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这种现象在日本尤为突出,最有代表性。一些带有东方特色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文艺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短促的时间内迅速流行又很快消失。文学创作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
再次,作家数量剧增,作品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成果显著。这些变化在日本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中都表现得很明显。职业作家开始出现,并表现出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作家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已具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独立的人格及精神世界,成为主动传递时代精神的先驱,对东方各民族的思想启蒙及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第四,近代东方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意义。东方近代文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打破了中古文学的某些陈规和传统的束缚,创造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如日本的政治小说、私小说,朝鲜的新小说,印度的政治抒情等,内容上也开始从脱离实际的古老而陈旧的题材转向描写平民的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的斗争,令人耳目一新。
1.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度。作品以于连一生的仕途、爱情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监狱4个场景,形成了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的结构。《红与黑》已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作品所表现的是1830年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空间”的“心灵变
化”,而时间、地点的迅速变换,人物的忽隐忽现,对话的紧张而不连贯等,更增添了作品的现代因素。
再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作品除了塑造于连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之外,还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展现了众多既有个性又有某一类型性格的人物。德·瑞那市长的利欲熏心而又迂腐可笑、哇列诺的飞扬跋扈、老索雷尔市侩习气,都跃然纸上。市长夫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封建和宗教观念的恐惧、挣扎中度过她跟于连的爱情,而浪漫、任性的侯爵小姐,则大胆、疯狂、反复无常,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富有刺激的爱情。
第三,对人物行为的深刻心理分析,是《红与黑》的主要艺术魅力所在。斯丹达尔具有数学家那样的天才,能准确无误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细致心理变化及其发展过程,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心理变化。于连一生的追求,他的爱恨情仇,就始终伴随着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2.分析《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
圣地亚哥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之一,他最鲜明地代表了海明威所创作的“硬汉子”形象。“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自20年代以来的创作中其笔下所有男性主人公形象,他们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是坚韧刚强,勇敢正直,面对苦难与折磨毫不惧怕,面对痛苦与死亡面不改色,表现出明知不可而为之,在肉体上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上绝不可以被击垮的崇高气概。
如《在我们的时代》中的男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打不败的人》中的斗牛士曼努埃尔,《五百万》中的拳击手杰克,《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等。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则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在他所生活的世界里,结局注定是要走向衰亡。无论他曾经多么强壮,身体却依然无情地老去。但他坚持奋斗与抗争,他骄傲地说:“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基于这种悲壮感,他体现出了硬汉的价值,维持了人的尊严和意义。可见,硬汉子性格既是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海明威本人形象的集中概括,也是他对待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