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包子和馒头在大部分地区都有形态认知的共识——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
但在有些地方,名字和实物是对不上的。比如在上海,肉包就叫肉馒头、菜包叫菜馒头,生煎包叫生煎馒头;又或者江苏江阴、浙江宁波一带,更夸张,管包子叫馒头,管馒头叫包子……
生煎馒头
乱了,全乱了……
为啥会这样呢?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宋朝遗留下来的。我们都知道,面食在汉代之后有了很大发展,但最初基本上都是“面饼”形态,所以即使面食的形态发生变化,也还是多以“某饼”来命名。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墓壁画上出现了包子馒头
比如,面条最开始,没那么细长,又因为要放在水里煮,所以叫“汤饼”。差不多到唐宋时期,仍有这么叫的。
那蒸出来的,自然就叫“蒸饼”,其实也就类似后来的馒头了。
图片来自:《追寻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
等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因为他叫赵祯,所以民间的很多东西都要避他的名讳——蒸饼也就不能再叫了(我很怀疑他是个前后鼻音不分的人,贞和蒸之间,差着一个g呢)。那改叫啥呢?改叫“炊饼”。
对喽,就是武大郎卖的那个炊饼。
所以,宋朝的炊饼,大抵就是现在的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