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是从古至今人生的大事,它们贯穿了人的一生,是人在世界上的旅途由开始、到鼎盛,再到结束的历程,因此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的重视。
得益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即使长辈故去之后也依然会得到亲友后代的祭奠,每逢清明、中元,街头上燃烧的纸钱便承载了家人的哀思与虔诚。
咱们在用仪式纪念已经去世的人时,都会用“祭奠”二字,实际上这两个字可大有来头。在过去“祭”与“奠”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二者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
平时大家在使用这两个字的时候都不会注意太多,但是若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搞错了两个字之间的意思,那可就容易闹出大笑话。
“祭”的历史“祭”最初的意思就是指“祭祀”,在商代出土的甲骨上便有最原始的“祭”字,原始的“祭”字是上下结构,乍一看像一个人手捧带血的肉类向上天供奉。
在之后的朝代祭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并且更加突显出仪式感。举着祭品的不再是人,而是庄严的祭台,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商周尚神鬼,所以祭祀的对象主要以信仰的神灵为主,而且祭祀的过程也比较血腥,不仅要宰*牲畜,还会采用人殉的方式突显自己的虔诚。
著名的商代民族女英雄“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同时也是拥有爵位的祭司与将军,她曾经率领军队击败了东渡而来的雅利安人,避免了华夏文明遭遇重创的后果。
而为了表示对妇好的崇敬,妇好的墓葬中不仅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还有殉葬的奴隶。
这些奴隶经过检测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很可能是被商朝人俘虏的雅利安战俘。
由此可见,“祭”最初的含义没有任何的悲剧色彩,更多的是一种表彰功绩、突显虔诚的神圣仪式,并且受到祭祀的对象往往也是地位显赫的人或神明。
“奠”字的历史“奠”字同“祭”字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商代留下的文字中也能看到原始的“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