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什么节,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什么节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11-11 23:22:38

“寒衣节”古称“授衣节”,来自古代的授衣习俗。《诗经•七月》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意思是说,进入七月以后,天气转凉,也收获丝麻等做衣服的物料,八月就要织布做衣服,在进入冬季之前的九月就要授衣了。那什么叫授衣呢?将织布和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做完冬衣后就要交给贵族们和自己家的亲人们穿上。那为什么要授衣呢?上面的诗句中说,到了十一月、十二月,天寒地冻,如果没有冬天厚厚的衣服穿,如何度过这一年的呢?

“授衣节”就是九月的一个节日,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至今还在流传。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所谓“事死如事生”。《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由于九月授衣过早,十月刚入冬,到了宋朝,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一日。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归纳一下,“寒衣节”又称“授衣节”“十月一”“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冀鲁豫交界处馆陶一带习俗,人们将自己秋季收获的物品供在死去的亲人墓前,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同时,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

(三)数字崇拜

“七”是个神秘的数字,自古以来无论中国、外国都对它很崇拜。古巴比伦王国的建造者闪米特人就尊七曜为神,认为它们轮流执政,主宰着人间的沧桑变化。古希腊人也认为,人的年龄每七年递增一次,胎儿每七天为一个成长周期,治病时每七天为一个疗程。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为“七政”,二十八宿按四像分配,每一个方位的宿数都是七。先秦时代有“天数以七纪”之说。《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壬脉通……”《太平御览》卷三一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麋是一种植物)。又说“七月七日为良日”。魏晋时,七月七日要聚会游乐。传说这天也是天宫神仙聚会之时。七月七日“七夕节”的由来就与这种天象崇拜有关。

“七”为阴,“九”为阳。重点说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远古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唐代“重阳节”定型,民间习俗主要是:(1)登高祈福。为什么要登高?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在道教文化中,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这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时间,所以道教传说中多选择九月九日“升天成仙”。后来登高思念亲人,也是孝亲文化的体现;(2)拜神祭祖;(3)饮宴祈寿。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1)登高赏秋;(2)感恩敬老。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什么节,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什么节(13)

总结一下,九月九日人们又称为“重阳节”“登高节”“祈寿节”“茱萸节”“祭祖节”“敬老节”(馆陶俗称“老人节”)。

(四)劳动崇拜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什么节,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什么节(14)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秋天的收获说到底来自劳动,所以中华民族自古就崇拜劳动,崇拜劳动技能。“七夕节”男拜魁星,拜牛郎星,女拜织女星,以及一些乞巧习俗,比如穿七孔针比赛游戏,最快者为胜,为得巧。晋代以后,民间有七月七祭机柕的习惯。都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技能的崇拜。这一天一些地方还有看天河的习俗,如果星光闪耀,预示这一年收成好,谷价低;如果天河暗淡,星光不明,预示收成不好,谷价贵。宋代,人们在小木板上“傅土,种栗,令生苗,置小木屋,呈花木、村落之态”,叫作谷板,看长势预测丰收。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大背景就是农民要种田打粮,一片农业社会的景象。牛郎织女便是这个大背景中的农民代表。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朴实、智慧。故事中的黄牛、牛套、织布梭都是劳动工具。劳动、劳动工具也都被神圣化了,传达出农业文明到来之时,人们希望能够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家庭稳定。牛郎织女的情感,便是古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追求。他们不像嫂嫂那样好吃懒做,追求财产和享受,所以才能和一头老黄牛、一群飞鸟结成朋友。歌颂劳动和劳动者是口头文学的基本主题,牛郎织女故事也是如此。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作者马月起,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馆陶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会长,《陶山》文学季刊副主编,出版有《馆陶史话》《馆陶诗话》《魏徵前传》《馆陶话》《馆陶民俗》《馆陶县四股弦、木偶戏》《中国大运河与邯郸》《魏徵前传》等著作)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