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以此突破了贵族、地主等阶级,对学校资源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甚至于后来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制度,也对其颇有借鉴。
此外,刘宏本身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不仅喜欢书法曲赋,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名篇。他自己创作过《皇羲篇》共五十章等作品,后来怜悯皇子刘协幼年就没有母亲,又追思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汉诗》还收录有其作品:《招商歌》。
看得出,灵帝在文化领域,还是颇为有见地的。他在这方面搞了各种举措,作出过幅度不小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
不过,评价一个皇帝,自然不能仅从个人才能,以及文化特长等狭窄的角度去入手。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搞政治才是主业。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皇帝多了去了,但因此而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败坏的,也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南朝梁元帝萧绎等)。
而汉灵帝在朝堂政治上,干得怎么样呢?
自然没法与“好”字挂钩,但也不能用直白的“昏庸”二字,就简单概括的。
前面已经说过,刘宏的上位,其实是“先天不足”。他本为河间国的解渎亭侯,从祖父辈开始,就远离朝堂,根本说不上在朝中有什么根基。而东汉王朝的戚宦之争,君权旁落,早都是由来已久。他一个“外来皇帝”,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说白了,他所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游走于外戚,阉党,朝臣这几大势力之间,调解他们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等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再伺机寻求突破,让权利真正回到皇帝手中来。
事实上,刘宏在“政改”方面,也作过相当的努力。
对内,他设立了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小班子——侍中寺,用以直接处理一部分政务,绕开外朝的官僚集团,和宦官干涉的势力范围。
对外,他又搞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强制限制亲家关系的人,不能在对方州郡内做官。
此外,还有所谓的“两州”回避制度:比如甲州的人在乙州任官,那么在甲任期内,乙州人不得出任甲州长官,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刘宏还让刘氏列侯子弟入朝做官,用“皇戚”的力量,来对抗外戚和宦官。同时,他还大力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让其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等,让这些平民出身的子弟们,也能有做官的机会……
看得出,汉灵帝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是挺大刀阔斧的。他一心想要在自己的在位期内,重塑朝纲,并重立皇家威信,让东汉王朝回归到“正轨”上面来。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无奈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王朝上百年来的政治问题,早已经是蒂固根深,又岂是他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解决的?
说白了,刘宏从汉桓帝手里接过来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各级官员腐败,大捞特捞,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这都还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外部还有西凉、匈奴、鲜卑等众多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
试想,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如此多的问题错综复杂,恐怕就算是汉武帝再生,也要头疼不已。更遑论是能力和根基还远不如前者的汉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