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在安徽舒城县人民医院会诊和教学查房。(舒城县政协供图)
从血液到底是什么,它的组成与功能,到人们对血液病的认识和治疗,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纳入其中,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了神秘的“生命之河”——“血液”。
一位学生听后感慨,“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在他的讲解下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常识,那些枯燥无味的术语变得引人入胜了。”
这场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彻底征服了学生们的心,讲座刚一结束,学生们便举着笔记本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有的还请他把名字签在衣服上,一时间,热闹不亚于当红流量明星的粉丝见面会现场。
反响如此热烈,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吴德沛是谁?讲座前问现场学生,知者寥寥,几乎每个人都要拿出手机查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印在纸面上的头衔,通过一场讲座,瞬间立体了起来:不愧为“科学大咖”!“科学进步重塑人类”,掷地有声的话语,敲开了医学兴趣的大门。
走在校园里,吴德沛还在和助手复盘这两天的科普讲座,“谈白血病是不是举《血疑》这个例子太老了?”“嗯,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换成《蓝色生死恋》可能好点”……
“在此之前,我对于生命健康与血液仅有一个十分笼统且肤浅的概念。”现场聆听了讲座后,舒城第一中学的王镐在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他使我对生命健康的了解更进一步,更使我对血液学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了解,同时使我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的达到了。
在德阳市第三中学三格堂内,一场“半导体芯片及应用——无尽的前沿”的讲座正在进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常凯正专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孩子们热爱并投入半导体物理研究中来。
向历史深处追溯,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向美好未来展望,科普的“星星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在这个坐拥三星堆遗址的古蜀文明发源地,常凯将历史与未来相连接,娓娓道来:“我们知道,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材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现在是硅基时代。”
对于常凯来说,开展科普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在常凯看来,台下的千名师生中,如果能有十个人埋下了科研的“种子”,未来就不可估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为了让台下的孩子们更轻松理解“半导体”,这个致力于中国半导体基础物理研究的“理工男”化身“故事大王”,栩栩如生地讲起了半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业史、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也燃起了探索科技领域的热情。
写到这里,记者突然想到了两个数字:12.93%、10亿。
12. 93%是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
突破10亿,这是2012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启动建设以来,服务线下公众的总人次。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数字的上扬,折射出我国科普能力的提升。
科普经费增长显著,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稳步向前,科普场馆建设持续推进,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氛围日渐浓厚……然而这样的成绩单还不足以沾沾自喜,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精准滴灌,厚积薄发,才能撑起科技强国的未来。
在德阳市第三中学,高一(3)班肖王震同学小跑到台前,向常凯提出三连问:
“超导体和半导体的区别是什么?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是否会重演美苏太空竞赛?作为一名文科生、一个普通人,我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哺育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种子,用有温度的科普守护浇灌枝芽,才有未来一棵棵的参天大树。”孩子们不只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更是引领创新的弄潮儿。
讲座结束后,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的常凯“受宠若惊”。一个没有挤进去的男孩失落不已,老师鼓励他:“没关系,你可以立志成为这样的科学家。”
惜别的时间到了。晴空下,绿树边,几十名学生依依不舍,不肯离去,拥着常凯往门口走去。短短十几米路,人堆缓缓地挪动着。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要不大家合个影吧!”人群一阵躁动,随即一拥而上,兴奋得像鸟儿般“飞”过来,在校门口的台阶上“占”到最佳位置,把常凯围在中间。
“三、二、一,茄子!”记者按下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笑容定格!抬头看,身后数米高泛黄的墙上,书写着“脊梁”两个大字,定睛一看,中间学校的校徽也正是个艺术化的“脊”字。
走出校园,蓦然回首,但见:蓝天下,微风起,绿茵动,唯有“脊梁”,屹立时空,分外娇艳。
9月27日下午,四川德阳,全国政协常委常凯(二排左六)在科普讲座结束后与同学们合影。(郭淼/摄)
(作者:本刊报道组 成员:赵瑜 孙芸辉 马欣 郭淼)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