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拆解价值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4-01-16 18:35:36

十年前的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拆解价值(1)

文 / 威廉

出品 / 节点财经

多年来,国内一直流传着一个声音:“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式的人物?”现在来看,这或许本身就是一句带着偏见的伪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互联网领域,我们见到了太多经历传奇的本土企业家。这一点,不必妄自菲薄。

事实上,中国还真就有一位自己的“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说他是中国的爱迪生 比尔盖茨,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更是称赞他为爱迪生、比尔盖茨和亨利福特三者的合体。他就是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一向低调行事的王传福只是国内几十家车企老板中的一员。而实际上,这个从安徽无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从最初的手机电池业务起家,到后来进入电子产品代工行业,再到跨界造车以及入局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比亚迪王国。

但也不可否认,王传福又是一个荣耀与争议并存的人。白手创业,他曾被打上了草莽商人的标签;连续跨界,他被认为是最有创新基因的商业野心家;激进扩张,他同时还被刻上山寨大王烙印。如今他又大打民族牌,把中国制造推向了更高的level。

回看王传福的过往,有创业的艰辛,有转型的阵痛,也有胜利的荣光。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位有必要细细研究的民族企业家。

(一)

与很多初代创业者相似,王传福的前半生上演的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只不过,他的经历要比大多数人更加“悲壮”。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今无为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初中时期,本就非常清苦的家庭突遭变故,双亲相继离世,年长他几岁的哥哥成了家庭的支柱。在哥嫂的倾力资助下,王传福最终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

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的王传福被保研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并留院工作,26岁又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副主任,成为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不久,研究院与包钢集团合作在深圳成立一家公司,主要生产制造镍氢电池,王传福因此被派去担任总经理。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王传福发现自己研究的电池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当时,移动电话机“大哥大”开始频繁出现在“暴发户”们的腰间,但一部价格却高达两三万元,仅配置的镍镉充电电池就价值上千元,而这个市场又被日本企业所垄断。

恰逢此时,日本因环境问题宣布放弃本土镍镉电池生产,全球范围内面临严重的供需缺口。王传福感觉时机已到,决定放弃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依靠自身技术研究积累,捡起日本人已经“看不上”的镍镉电池市场。

1995年2月,从体制内辞职的王传福带领20多人在深圳布吉镇的一幢厂房里成立比亚迪科技公司(BYD,即build your dream的英文缩写),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创业,启动资金主要是从早几年下海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到的250万元。

十年前的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拆解价值(2)

创业初期的王传福(来自:比亚迪官网)

即便在今天,电池生产依然是一个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程度大的行业,贸然涉足并非易事。王传福作为领域内的专家,技术方面能够解决,但在资金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在当时,投入一条日本的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如果配备成全自动化设备的车间更是需要数亿元的资金,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王传福意识到,如果完全采用日本的生产模式,公司根本就无法组建起来,更别谈以后挣钱的事了。思来想去,他找到了一个降本增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中国的人力优势,把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改为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方式。

90年代的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得多,只有劳动力成本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比亚迪通过拆解电池生产流程,能够用人工来完成的工作尽量不使用机器,因此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只用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1995年底,成立不到一年的比亚迪打败日本三洋公司,成为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至此,王传福已是电池领域不容忽视的角色。

(二)

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亚洲各国外贸企业受阻,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电池产品价格*。但对于王传福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此时远在日本的竞争对手正因亏损而倍感苦恼,比亚迪的成本优势显现了出来。

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索尼、松下、飞利浦等电子巨头开始调整供应商,向性价比更高的比亚迪抛出橄榄枝,大额采购订单接踵而至。这一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占到了全球接近40%的市场份额。

用日本人淘汰的镍镉电池打败了日本人,比亚迪的第一桶金来得非常顺利。但王传福也清楚地认识到,镍镉电池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加快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于是在1997年,比亚迪正式进入了锂电池领域。

相对而言,锂电池要比镍镉电池技术要求更高、资金投资更大,一套自动化设备齐全的锂电池车间的造价就高达十几亿元,一般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王传福发挥比亚迪所长,再次采用“人海战术”,用最低的投入打造出一条半自动化的锂电池生产线。

据称,比亚迪最初的锂电池车间“相当凑合”,在电池包装过程中添加一种吸水的药剂,就免去了建造大型的干燥室的巨额资金;用小玻璃箱做成微型除尘设备,工人手伸进去组装电池,就代替了昂贵的无尘车间;买不起日本的高端分切机,就用普通的裁纸刀加挡板……

十年前的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拆解价值(3)

比亚迪的“微型干燥房”(来自:比亚迪官网)

就这样,王传福依靠小米加步枪式的“作坊”经营模式,把锂电池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在当时,日本厂商每块锂电池的价格在10美元左右,而比亚迪由于节省了购买大型机器的成本,直接把每块锂电池的价格降到了3美元左右,质量却与全自动化设备生产的相差无几。

2000年11月,摩托罗拉公司在对比亚迪工厂进行为期半年多的考察之后,终于决定签下这家新崛起的电池企业,王传福赢得摩托罗拉首期20万支电池订单。当时的摩托罗拉如日中天,比亚迪有了这个大客户,很快又把诺基亚、TCL、波导、爱立信等中外手机厂商收入囊中。

2002年7月31日,成立7年的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募集资金16.5亿港元,10.95港元的发行价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记录,王传福本人以27.83%的股份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亿富翁。

但与此同时,比亚迪却面领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就在公司上市前夜,三洋公司在美国向比亚迪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后者侵犯其电池专利技术,要求索赔1亿美元;随后,索尼公司也向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递交起诉状,指控比亚迪的侵权行为。

两家公司选择在此时发难,显然是有意阻挡比亚迪的上市进程。要知道,当时比亚迪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已经占据全球第一、第二的市场份额,锂电池虽然入局时间不久,但也已经冲进了全球第三位,严重威胁到了三洋和索尼的全球霸主地位。

在此之前,王传福对待专利技术多少有些“漠视”,他曾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为比亚迪在初期扫除了技术障碍,但也为自身埋下了侵权隐患。

好在,在比亚迪团队海量的文献查找和分析工作之后,索尼最终以诉讼失败而告终,三洋公司也被迫主动请求与比亚迪和解。经此一役,比亚迪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号,不久之后超越三洋成为全球第一大电池商。

(三)

可能连王传福自己都不会想到,比亚迪自主研发产品、建造生产设备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的产研模式,成了其日后接连跨界,迅速打开新格局的制胜武器。

2002年11月,台湾带代工巨头富士康与比亚迪达成合作,成为其电池塑胶壳的供应商。鉴于双方友好的伙伴关系,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邀请王传福参观公司位于深圳总部的生产线。

十年前的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拆解价值(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