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于社会生活习惯形成的二者之间的联系,反映出来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与文化心理。
又如“黄袍”,“明黄色袍服”与“皇帝”二者之间转喻则是通过“明黄色的袍服只有皇帝能穿着”这映射域来完成的。
而这一映射域显然是统治者人为地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以政治手段完成的。
通过对比发现,这种以政治手段人为完成的源概念与目标概念的联系现象占了大多数。
比如簪缨(簪和缨为达官显宦所使用)经绅(把笏板插在腰间大带的行为只有官员会做)布衣(平民百姓只能穿麻葛衣物)白衣(素色衣物为庶民穿着)。
这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统治阶层对人们心理认知的人为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转喻映射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源概念到目标概念之间映射域,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背景。
映射域需要一个适当的解释语境来决定转喻映射的合适性和合理性!如在先秦时期,“巾帼”是男女皆有的装束,
在这样的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巾帼”到“女性”的转喻映射就不成立。
又如在当代语境下,“白衣”是各个社会阶层人员均可穿着的衣物,不能与“平民百姓这一概念产生必然固定的联系,割裂的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于是这种转喻映射也是不成立的。
这些专门的指代用语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时代文化背景发生了改变,使用语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伴随着这类借代义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