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这种服饰借代现象也是有着时代性的,必须放在特定的、合适的语境范围内才适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在语境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转喻映射的目标概念却依然适用。
如“纨绔”,在当代语境下,用丝织品作为内穿的裤子已经不能和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产生必然联系了,
普通人也可以穿上丝织品做成的裤子而且并不包含游手好闲一类明显的贬义联系。
但是,在当代社会,人们依然用“纨”来指代游手好闲的公子哥。
这种现象实际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词语的原本义位让位于新产生的义位,原本义位逐渐消失,发生了义位的替换现象,新的义位则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直保存了下来。
汉语中服饰借代词如此多见,
首先,是因为服饰在社会生活当中已经超越了原本蔽体御寒的物理属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各种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活动的影响,带上了深刻的社会属性。
服饰是人外在形象的最鲜明的表现形式,能够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并领悟其传递的信息要标示人物身份、区分人物等级,
达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效果服饰无疑是最便捷的选择。
统治阶级往往通过使用特殊章纹、更换形制、区分服色、借助佩件等方式来达到“明尊卑、别贵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