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秦庭》,是京剧中的一出传统剧目,故事主人公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吴国兴兵伐楚,他不辞艰苦去秦搬救兵,以忠臣形象名留史册。
而曾经称霸一时的楚国之所以引来这场灭顶之灾,还要从申包胥的老友,那位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说起。
春秋二胥
伍子胥为父兄复仇,也是先秦一桩有名故事了。话说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之言,先是强纳自己的儿媳,罔顾人伦,而后又要*苦心劝谏的太傅伍奢。
这伍奢有两个儿子,长子伍尚与次子伍员(亦即伍子胥),*老子还不够,费无极怂恿平王把老伍家两个儿子骗来一起*,免得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那哥俩儿不是傻的,一合计这是个圈套,哥哥说:咱们都逃了,是弃父亲于不顾;咱们都死了,便无法还伍家以清白。这样吧,你向来聪明过我,我回去为父尽孝,你逃走为父报仇。
“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左传·昭公二十年》
于是伍尚慨然与父赴死,伍子胥则怀着满腔仇恨,逃亡到吴国等待复仇之机。
明君手下不止有一位肱股,昏君手下也往往不止一个奸佞。楚国除了费无极外,还有一个贪吏子常,曾趁着蔡、唐两国朝楚时,向二国君索要玉器好马,不给就扣着不准走,极侮辱之能事,气得蔡唐国君发誓与楚不共戴天。
积累的怨怒总会爆发,应报虽迟必至,鲁定公四年,以吴为首的三国联军发兵伐楚,五战五胜,一直打到楚国国都郢,当时辅佐吴王阖闾的正是伍子胥与兵圣孙武。
楚国溃不成军,等到吴军入城后,按资排辈将楚公室的妻妾睡了个遍(“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穀梁传》),伍子胥更是鞭楚平王墓三百下(一说鞭尸),以泄心头之恨。
这边楚昭王则带着妹妹狼狈出逃,先跑到江南云梦之地,差点被刺*,之后又逃往随国,要不是占卜不祥,又差点被人家交给吴国。
如此窝囊憋屈,触动了老臣申包胥的爱国大义。
想当初申包胥与伍子胥交好,伍子胥在家仇之下,曾对他说:“我必覆楚!”那时申包胥同情朋友的痛苦遭遇,还曾鼓励他:“勉之!子能复之,我必兴之!”
——努力吧朋友!你能够覆灭楚国,我必能复兴楚国!
或许有人疑惑,申包胥既然爱国,为什么还要勉励伍子胥复仇呢?
其实在春秋时期,复仇之风颇为盛行,无论国与国之间的“虽百世必报”,还是民与民之间的“*人之父,人亦*其父;*人之兄,人亦*其兄”,在当时都是很正常的想法。
在如此风气之下,也无怪乎申包胥说出那样的话了。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他不阻挡好友追寻他的前路,自己同样有要坚守的道义。
《春秋繁露》有言: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说的就是这两个人吧,国仇与家恨,不论轻重,只论当为与不当为。从此以后,你我各安其分,各求其所,你报你的父仇,我赴我的国难,你能覆楚,我必兴楚!
申包胥没有忘记他的诺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重担猝然又必然地落在此人身上。申大夫决定:
求兵救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