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哪一国求兵是个问题。在当时,放眼中原能与吴国抗衡者,无非晋、秦两国。顺带一提,吴国这个弹丸小地当初正是被晋国一手扶持起来,用以制衡楚国的,不曾想晋国培养的这条看家的犬,一个不留神,已经成长为震山的狼,睥睨四顾,鲜有敌手。
——与楚国世代相争的晋国会出手相助吗?显然不会。于是申包胥的目标只剩下秦。幸好秦楚是姻亲之国,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申包胥在路上行了七天七夜,脚跟磨破,口唇干裂,却未曾停下西进的步伐。
因为在身后等待他的不仅有倾圮将亡的社稷宗庙,还有正在遭受战火屠戮的楚国百姓。
可叹我受风霜精神损坏
可叹我行烈日面带尘埃
可叹我走高山脚跟磨坏
可叹我过山林路遇狼豺
路途中受了些多少挂碍
我只得饥不餐、渴不饮、昼不息、夜不眠
登山涉水、舍死忘生、披星戴月、一步一步走进了秦庭来
——京剧《哭秦庭》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你说娘家人挨揍了,老秦公能坐视不理吗?他还真能。
史书对秦哀公的评价是:素沉湎,不恤国事。为怕引火烧身,秦国见到申包胥的第一反应是推搪,客客气气地表示:哎呀申大夫你远来辛苦了,先到宾馆歇歇脚,有什么事儿以后再说吧。
申包胥闻音知意,当下苦叹,国君还在外面颠沛流离,我怎能有心情饮食安居?求见无门,别无他法的申包胥只好使出最后的办法:哭!
京剧中是真的泣血,不忍猝睹
黄金百战穿金甲,男儿有泪不轻弹。哭,历来被看做软弱的象征,强者不屑于哭,弱者也不喜欢哭。可是当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了,除了哭,他能怎么办呢?更何况申包胥之哭并不柔弱啊,那是柔中之刚,孱中大勇。
他不是为自己哭,而是为家国大体,这哭声是国破山河,是杜鹃啼血,是对楚国立世六百年峥嵘往昔的喟叹。这哭声穿透秦庭,延宕七日不绝如缕。
想起了楚国事好不伤怀
老王爷楚鬻熊受封周代
到庄王成霸业名震江淮
传到了平王爷朝政败坏
信用那费无极奸贼狗才
……
昏平王纳儿妻人伦败坏
老伍奢上殿去本奏金阶
费无极顶一本昏王宠爱,
顷刻间将伍门三百余口,一刀一个具被刀裁
那伍子胥报父仇身为元帅
借外兵*本国该也不该?
最可恨我国兵连连 战败
我主爷避大难逃出宫来
为大臣我焉能坐观成败,坐观成败,我主爷呀!
——京剧《哭秦庭》
后人多有认为,史料对申包胥不吃不喝哭七天的描述有夸张之嫌,毕竟他之前刚刚不眠不休赶了七天路,紧接着再哭上七天,就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但这不妨碍体现申包胥的一片赤胆忠心,也幸而,秦哀公的心不是铁打的,在听到申包胥泣血的哭诉之后,秦哀公终于坐不住了,赋出那首后世广传的诗歌《无衣》,点将子蒲与子虎,帅兵车五百乘救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得知秦国出兵的那一刻,申包胥向秦公九叩首而谢。
也是吴国这个时候出现内乱,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既王回吴自立为王去了,于是秦兵先灭唐国,其后又大败吴军,这才保住楚国。
等到楚昭王平安地回归王位,准备按功行赏时,大功臣申包胥反而辞退不受,说: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君王,而不是为了我自己,如今大王您已平安归来,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以后人看来,楚平王并非“帝王之君”,申包胥却无疑当得起“帝王之臣”,这是申的不时,又是楚的大幸。
为臣者,当如是。赤忱者,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