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颠覆传统师徒价值观的同时,影片对不同程度的道德沦落现象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并将周星驰“暗黑童话”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这部《西游·伏妖篇》变得生动而又深刻。
2.充满隐喻的人物设定,打破人妖两界的世俗心魔在周星驰上一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因为人物角色造型和惊悚的故事情节,也曾被观众贴上“恐怖”标签,不过故事依然以唐僧和驱魔人段小姐之间的爱情为主线,散发出一种美好向上的正能量。
而在这部《西游·伏妖篇》,主创人员对人物设定进行了精细地打磨,通过种种隐喻,展示出了一种“到底谁是妖,谁才是人”的哲学思辨,比起外在美丑,正邪的根源在于内心,这也是影片最想传递给观众的思想内涵。
① 受妖魔欺凌的普通围观群众,却是最大的妖魔制造者。
夸张地刻画市民的看客心态,是周星驰惯用的镜头语言。从《西游 ·降魔篇》开篇中的渔村村民,到《美人鱼》中的观光客,再到《西游·伏妖篇》里的马戏团成员,这些人行为怪诞、表情夸张搞笑,显得麻木无知。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身处某种危险处境需要得到高人的拯救。在本片中,围观群众不相信师徒四人的驱魔能力,出言不敬,直到孙悟空原形毕露后才跪地求饶。
荒诞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这些普通群众饱受妖魔困扰,期望有高人惩恶扬善,但真有高人出现时,他们又有眼不识泰山,完全以貌取人,肆意嘲讽。
但电影实则是在暗示,正是这些有着看客心态的群众,造就了妖魔的诞生,他们的心灵遭受摧残和扭曲,欺软怕硬,无情地嘲笑比他们更弱小的人,这是他们的心魔。
正是因为他们的心魔,拯救孩子的沙僧才变成了鱼怪,外表俊美的二师兄变成了猪刚鬣。
他们需要的拯救,不是去除妖,而是净化心灵,普度众生这一西游系列亘古不变的主题,也在此时显示了真正的要义所在 。
② 影片中驱魔人的自身身份,恰恰就是妖魔。
孙悟空是一代妖王,猪八戒和沙僧则分别是猪妖和鱼妖。连驱魔人本身都不是善良正义的存在,这便是电影最讽刺的地方。
通过这种身份设置,《西游·伏妖篇》打破了人、妖、魔 、仙等天上人间的界限,把故事设定在一个“以妖除妖”的环境里,那么如何战胜自身的妖性和魔性,就是影片的另一大看点。
唐僧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全片中他始终被自己的心魔控制,贪恋名利,为情所困。从本质上说,他和那些围观群众一样,内心阴暗。
西行取经从表义上说,是降妖除魔,但实际上则是驱除内心的妖魔,达到纯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