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艳/王永琼/罗琦/王安琪/余华,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文章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 本文综述了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及理论框架,并对其在临床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3个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旨在梳理我国跨文化护理的运用研究现状,为广大医护工作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跨文化护理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文化护理; 护理理论; 文化照护; 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深入、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开展跨文化护理成为迫切要求。专业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应更加关注文化因素,树立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掌握文化特色,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
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呈现出不断激化的趋势,医护人员更加迫切希望掌握跨文化护理相关知识,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文就我国跨文化护理理论的运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梳理我国跨文化护理的运用研究领域,为广大医护工作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跨文化护理运用提供参考。
1跨文化护理的主要概念及理论框架结构1.1主要概念
跨文化护理,又称多元文化护理,由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其核心思想为“文化照顾”,即针对每位患者从特有群体中习得到的、共享的和世代延续下来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和生活方式,护理人员采取符合其相应文化传统的措施对其进行照顾。
主要概念中主要强调文化照护的差异性及共同性,即强调护理人员应该为不同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与其文化一致的、安全、有益的护理。
1.2理论框架
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框架为“日出模式”,该框架阐述了具体的理论构成成分及各概念间的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模式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家庭、群体的健康如何被相应因素影响。
“日出模式”主要包括4个层次,最顶层即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主要指个体不同的世界观与特有的生活方式,即人类照护与个体的背景、信仰、价值观和实践方式有关,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被照顾对象的观念与经验,而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被照顾对象;“日升模式”第2层为服务对象层,该层次提供了特定文化的人们有关照护和健康的形态、意义及表达方式;“日升模式”第3层为保健系统层,该层次蕴含特殊的民间照护系统,可理解为被照顾对象可能会隐瞒一些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而往往是这些特殊的信息需要护理人员仔细甄别,才能为护理对象提供全面的护理;“日升模式”第4层为护理照护决策层及行动层,该层次是比较具体的行动层,当护理人员获取到与被照顾对象相关的前3层信息后,提供被照顾对象文化需求相一致的护理照护活动就在第4层得以实施,实施方式可采取文化照护的保存/维持、文化照护的调整/协商或文化照护的重塑/重建等,即采取相应措施满足被照顾对象,为其提供护理。
2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应用李娟等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关于跨文化护理文献计量分析资料时发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研究集中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交融、文化能力和护理质量、跨文化护理评估工具的开发及相关研究方法等方面,而我国目前跨文化护理研究主要集中于跨文化护理的临床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领域。
2.1跨文化的临床实践
国内很多学者把跨文化护理理论运用在临床实践上,并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王凌等在外籍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采用跨文化护理,能够更加客观地根据患者的文化差异进行个体化护理, 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次拉等应用跨文化护理理念对573例西藏地区外科患者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文化照护,根据藏族患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以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提供个体化的护理照顾,结果发现文化需求的照顾与满足有效稳定了藏族患者术前的情绪,促进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
王小波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急诊患者使用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从患者价值观念、风俗文化、饮食习惯、语言及非语言沟通、不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其个性化的临床护理,结果发现通过“文化关怀保持、调适和重建”3个方面的护理措施干预急诊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心理和行为,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患者稳定急性期病情、促进康复和预后都有一定作用。
刘孝美在运用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对381例少数民族患儿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评估跨文化护理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宗教信仰、语言、饮食习惯、环境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②文化照顾保存/维持,包括了解文化差异,学习跨文化护理相关知识,尊重患儿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分析患儿及其家庭所属文化的特点及优势;③文化照护调整/协商,包括做好消毒隔离、重视沟通、做好心理护理等;④文化照护重塑/重建,包括加强健康宣教,开展出院后随访等。结果发现少数民族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2.2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加强护生文化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现代护理教育体系中,开展跨文化护理理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护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护理能力,使护生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发展。
护理教育除了强调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训,同时也需要面向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播先进护理思想理念、模式及方法,以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使护生在经济、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构筑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其次,护理教育工作也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护理人才为最终目标。此外,目前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均开设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培养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是我国护理教育中不容忽视环节。
国内学者在研究跨文化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时发现,跨文化交际学与临床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不够系统,对如何培养涉外型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证性的研究。Ochs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教学,高校学生通过网上学习跨文化理论效果更好。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及护理对象的文化差异,以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护理理念和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2.3跨文化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的多元化发展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最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最大化医院的综合效益成为目前护理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
有研究表示针对护理管理者的多元文化培训应侧重于使护理管理者认识不同护士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差异化管理,建立多元文化管理理念、护理安全管理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护患纠纷防范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而针对护士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在护理管理中主要注重护士的文化意识及方法运用,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彭幼清等在研究外籍患者跨文化护理时提出了问题管理模式,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护士语言交流障碍、隐私保护不够、宗教信仰知识缺乏、饮食习惯不了解、尊重风俗禁忌不够、社交礼仪不了解、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缺乏7个问题,对护士实施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系列培训、保护隐私制度及尊重宗教信仰等,通过1年的培训及管理干预,结果发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小结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面临多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冲击,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文化差异,不断学习跨文化知识,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充分重视影响健康的文化因素,努力提供与文化相一致的护理。护理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培养护士的跨文化护理能力,认识到不同护士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提高护理管理者管理能力有重要价值。
目前我国对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运用比较集中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及护理管理3个方面,国外该理论的运用已经扩展到跨文化具体技能培养、社区健康促进、社区管理等方面。随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拓宽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领域并运用到社区护理中是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
同时,临床护理人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运用跨文化护理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需考虑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因素。学习并运用整体护理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理解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健康状态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的照护,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