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 五条悟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遍地是粮
当看到朋友打开手机相册,向一只柴犬喊“虎杖悠仁”、指着金钱豹叫“娜娜明”,还称呼一只蓝眼白毛的缅因猫为“五条悟”时,我便意识到,二次创作的终点是脑洞,而脑洞的尽头,可能是《动物世界》。
但冷静下来细细分析,将《咒术回战》的角色和动物相提并论似乎也有迹可循。虎杖悠仁元气活泼又不失敏锐的个性,和“狗中之猫”柴犬有一定相似之处;靠谱的成熟大人“娜娜明”,一头金发、打着豹纹领带,而且能力出众可独当一面,也容易产生联想;而五条悟和缅因猫,两者都身形高大、体格健硕……还很贵。
更何况互联网时代的同人世界,人人皆是创作者,只要打开脑洞即可主宰一切。就好比“万物皆可拟人”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定理,猫可以变身猫娘、兔子能化身兔女郎,那么反过来,将人比作动物也依然可行。
只要你愿意,人和动物背后的属性标签完全共通,不论纸片人还是真人,都可以将其视为猫猫、狗狗,兔子、仓鼠等一切动物。
动物的名字,也可以当形容词若要考究人拟动物的历史,难度系数估计直达五颗星。像是 “东郭先生与狼”“狗咬吕洞宾”等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传说,便以动物意象作为隐喻,阐明为人处世的道理。再比如胆小如鼠、蛇蝎心肠、狡兔三窟等广为流传的成语,同样在借助动物的习性,指代复杂人性的其中一面。
上述故事、词汇,表面在展现动物的某种行为,实则是在揭示人性。它们选择性地提炼出了动物的部分属性,并在叙事中重新构筑了对动物的想象。
如今,基于已经养成的语言习惯,以及在学习中产生的对动物的认知,人们甚至摸索出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借动物喻人”公式,比如将会唱歌的人比作人间百灵鸟,忙碌的劳动者则为蜜蜂,绰号为“猴子”的人大多瘦弱且灵活……当然,同一种动物意象,还能够分析出各种属性,以便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对应。以“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为例,想要揭露“恶”,就放大其不通人性、性格顽劣的特点,展示动物的恩将仇报;若想体现“善”,那么便凸显狗的活泼乐观,咧嘴吐舌的动作足以代表纯粹的快乐。
如果将“人拟动物”视为一种创作技能,那么回望ACG领域的不少创作者,都已经将该技能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会运用动物与人类外貌、性格、行为的相似性,塑造出极具个性的角色。
想必每个人的学生时期,同学之间都会根据外貌或第一印象取外号,有的称呼总不免与动物有关。例如漫画《灌篮高手》中湘北篮球队的赤木刚宪,因身材魁梧收获了“大猩猩”的别名。以至于读者/观众心目中,“大猩猩”这一动物与该角色的联系相当紧密。
还有《全职猎人》中的高人气角色奇犽,在一些读者/观众眼里他就像一只猫,外表可爱、性格敏锐、行为多变。其实在细节上,作者富坚义博也特意放大了奇犽“像猫”的萌点,某些特定场合,奇犽的瞳孔会变成竖线、嘴巴变成ω型,甚至“长”出猫耳朵或尾巴。类似这样“画风突变”的方式,在日本动漫《幽游白书》《天才麻将少女》、国产动画《一人之下》《我家大师兄脑子有坑》等作品中也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