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发展到如今这个时代是多元且复杂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以各种不同形式所呈现的信息:
也许是早上闹钟响起之时,手机自动推送的今日天气预报;
也许是做早餐的时候,收音机放出来的电台音频;
也许是上班坐车时无意间听到别人的聊天;也许是中午休息时,刷着手机各大app推出的自媒体文章;
…………
可是在这些冗长杂乱的信息里,又有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三人成虎的夸大之词?
就好像同人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耽美剧打着所谓的“同人”的噱头,误导人们:哦,原来同人这个样子!
特别是前段时间某些所谓的“肖战粉丝”举报了全球最大的一个同人平台之后,让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有色眼光看待同人这个相对新兴的文化概念。
同人是什么?它是一种神奇的二次创作力量。
让白素贞能跟许仙白头到老,让法海好好的做个好和尚;
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那个古墓外的晚上阻止了尹志平,保护了小龙女;
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之中进行二次创作,不以商业角度产生利润为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分享自己在旧的作品上产生新的奇思妙想的一个社交方式。
同人这个词不仅早早的出现在了我国著名古代书籍《易经》的同人卦中,而且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把它用的很好,稳稳当当的隐藏于文化长流之中。
可到了现代社会之后,版权意识的崛起让同人作品变得越发艰难,特别是一些不理智的人,用同人这个概念做着一些不光彩的事。
“同人”概念,咱们的老祖宗们早就已经玩出了花样幻想是人类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的一种特有本能,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去想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同人可以说是,不同的人脑子里面有不同的故事,就像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学术融合在那两千多年前思想碰撞激烈交锋的时代,诸子百家之间看似水火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老死不相往来,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多时候都是你收我的儿子当徒弟,我把你的徒弟当儿子。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孔子千里迢迢去拜访老子,然后求取学问,然后将老子的学问融入到自己儒家的知识体系之中。
“韦编三绝”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最终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称之为“儒”。
再有后来的墨子学儒术,然后离经叛道,认为儒学是天下大害,自己的墨学才是正统的学问,就这样,那个时候的儒生和墨家门徒在街道上偶遇,很大概率上会大打出手;
战国末期吕不韦把百家宗师鬼谷子视为自己的偶像,于是组织门客撰写了一部《吕氏春秋》,突破了单独学派的限制,自成一派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