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8月的“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朝皇帝被俘,几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大军兵临皇城之下,虎视眈眈。
土木之变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被俘的明英宗之弟朱祁钰登上皇位,即景泰帝。他与兵部尚书于谦一道,积极备战、稳定局势,硬生生地将明朝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不过8年后,成绩斐然的景泰帝就在夺门之变中被废黜,昏庸的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一直支持景泰帝的于谦,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并处死,仅给后人留下“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诗篇。
一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449年(正统十四年)。
7月,漠北蒙古瓦刺部也先,兵分四路向明朝发起了进攻。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六师不宜轻出”的苦苦劝谏,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五十万大军仓促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到宣府,准备与蒙古人决战。
也先
由于用人不当和指挥失误,明军出师不利。8月14日,大军在怀来县城外的土木堡被蒙古军队包围;15日,全军被击溃,英宗与亲军突围不成,惨遭俘虏。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王振,则被义愤填膺的将士杖*。
蒙古军队“挟天子以令明朝”,顺势南下。边关接连报警,而北京“守备空虚,各营精锐,尽遣随征,军资器械十不存一,疲卒羸马不足十万”,“京师震恐”。
北元时期的蒙古骑兵
在这种皇位虚悬,社稷不保的险恶形势下,急需另立新主,以尽快控制动荡局势。那么问题来了,立谁为帝最为合适呢?
按照明朝的“传统”,理当册封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帝。但他时值仅三岁,显然不合适。因为在当下,明朝需要一位能消除祸乱、“贤且长”的有为之君,因此,英宗之弟朱祁钰成为最有资格的人选。
- 论年龄名份,他是宣宗次子,年龄比英宗相差仅一岁;
- 长兄不在,长弟继位,可谓“兄终弟及”体制的灵活变通;
- 更何况,他在英宗御驾亲征时,便被任命留守京师“监国”,积累了一些治国经验。
八月末,群臣疏请皇太后“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宜立王(朱祁钰)为皇帝。允之,命具仪仆日。”不过,朱祁钰得知这一消息时,极力推辞,但在群臣“祖宗神器不可虚,圣母有命不可违”的规劝下,终于同意登位。
九月初六日,朱祁钰正式登基,是为景泰帝,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景泰帝不负众望,挽救了明朝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