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Burning in Beijing)
《流浪北京》的出现改变了纪录片单一的宣传作用,让人看到纪录片的更多可能性,也拉开了中国影史“新纪录运动”的序幕。
“新记录运动”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功能,它的出发点是人文关怀,提倡影像对“人”本身的关注,尤其是底层和边缘的人。
就像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新记录运动”也鼓励导演们随时拿起摄像机,从个人角度出发,蹲下身子,用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摄影机成了连接彼此情感的管道,成了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样拍出来的“独立纪录片”与此前宣传意味浓重的纪录片有着迥异的底色。
01、流浪北京,四海为家纪录片《流浪北京》以一个流浪艺术家的视角(其实就是导演吴文光自己),跟踪拍摄了五位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各自独立,又相互认识,这五个人分别是:
张慈,来自云南,作家;
张大力,来自黑龙江,画家;
高波,来自四川,玩摄影的;
张夏平,来自云南,既是画家,也是作家;
牟森,来自辽宁,搞戏剧的。
张慈
牟森在他的房间
整部电影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对应的标题分别是:来北京、住在北京、出国之路、留在北京的流浪者、张夏平的疯狂。
这五位“盲流艺术家”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开始了北漂生活。那些生活的辛酸,奋斗的闪光,现实的无奈,还有近乎疯狂却又退却的追求,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了镜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