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指南:心理学家给父母的12条建议》这本书中提到,拥有固定思维的学生认为她们的基本能力、智力、天赋都是固定不变的。
从小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相当于让孩子被动地陷入固定思维,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这种思维将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02 盲目贴正面标签,
也容易好心办了坏事
孩子爸爸很喜欢去夸奖自己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常跟她说:“你很聪明,很优秀。”
但侄女却常跟我们说自己压力很大,一旦一次考试考不好,就显得自己没那么聪明了。
当孩子们总听到类似“你很聪明”之类的表扬时,他们常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一点,而不是更努力一点。
一旦他们达不到这个标签赋予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就会受到影响。
此外,贴正面标签常常不是为了表扬一个人,而是鼓励一个人往某个方向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走样。
朋友的女儿悠悠小时候运动比较好,父母一直称呼她为“运动健将”,帮她报名各种体育培训,但悠悠总是抗拒参加,对运动也越发抗拒。
直到过了很久,大家才知道比起运动,悠悠更喜欢在家里做手工活。
一个正面标签有时候确实会鼓励孩子往前走,但很多标签都是成年人对孩子个性的想象,甚至可能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道路,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03 防止不当标签伤害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做?
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外界贴上标签时,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再去改变他的想法就比较困难。
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赋和潜力,给孩子贴标签时要慎之又慎,其中最可怕的是给他们贴上错误的标签,会让他们身心受损。
具体怎么做,有以下几点建议:
1、控制情绪,避免给孩子给贴错误标签
对孩子来说影响最大的一些标签莫过于“懒惰”、“粗心大意”、“笨”、“拖延症”、“黏人”、“不负责任”、“固执”、“难伺候”等。
比如当孩子面对别人打招呼却不回应时,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礼貌”或者“害羞”的标签。
虽然贴标签似乎可以让家长从当下的尴尬中走出来,但却会让孩子越发害羞。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使用负面标签一定要慎重,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接受大人的评价。
2、就事论事,调整问题解决方案
给孩子贴标签是很多父母描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现象的常用方式,比如没听大人话的孩子就被贴上“固执”的标签。
这些概念化的标签会抹去很多事实细节,强化他人对孩子的印象,孩子久而久之真的可能会变成标签所描述的那样。
面对孩子不听大人的话的情况,父母要仔细去回想:
孩子究竟在怎样的情景下不听大人的话,为什么不听?
大人又是如何表现的?
孩子的想法是否一定没道理,大人的想法又是否一定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