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开,我不想和你说话。”
这句话出自江西一名离家出走9天的16岁小男孩嘴里,而他话里的“你”指的是自己妈妈。
小男孩名叫李正宇,因在校表现差而被学校开除了。
妈妈恨铁不成钢,在接他回去的路上,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心情不好的李正宇气愤得反驳母亲,两个人发生了争执。
于是,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李正宇加快脚步,把母亲甩在了后面,消失不见了。
家里人用尽各种办法寻找,甚至报警,却还是找不到孩子的身影,母亲着急得多次痛哭。
9天后,老师在学校的储物间发现了他。
原来这些天,他都躲在了先前就读的初中学校里。饿了,就偷溜进教室拿点小零食充饥;困了,就就地和衣睡在储物间里。
更让网友难以理解的是,即便他被找到了,也不愿回到温暖的家里,宁可在外面挨饿受冻,而原因竟是不想和母亲呆在一起。
明明是孩子犯错,母亲为了孩子好而批评了几句,怎么就闹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难道孩子犯错,父母连说两句都不行?
其实不是批评出错了,而是批评的方式出错了。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同的批评方式,决定了孩子以后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身边有不少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孩子犯错后,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批评,担心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批评又担心孩子产生逆反情绪,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之所以会陷入这样两难的囧境,很可能是因为,批评在无意识中成为了一种语言暴力。
“脸都给你丢光了,要我是你,我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怎么这么不听话,狗都比你乖!”
有不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忍不住说出上述类似伤人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