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语言、环境、文化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观众还是能够从印度电影《起跑线》里找到共鸣。
尤其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观众而言,《起跑线》里所探讨的主题,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因为它不像《摔跤吧!爸爸》那样聚焦热血运动并表达父爱,也不像《神秘巨星》那样聚焦女性权益并传递母爱,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印度教育这个严肃的社会命题之上。
比起前面两部在国内大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没有过多的在孩子身上制造温情,而是透过一对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所做所思,勾勒出一幅幅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图景,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从而引发观众对自我的审视与思考。
片名《起跑线》其实就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影片的故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一对名为拉吉(伊尔凡·可汗饰)和米塔(萨巴·卡玛尔饰)的印度夫妻,在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赛”——校园招生——开始前,绞尽脑汁地试图通过跻身上流社会、托关系走后门、专业培训、获得神明保佑甚至“扮穷”等等一系列方式,去争取一个学校的名额。
在这个过程中,这对为孩子考虑的父母想尽办法地做各种尝试,无非就是想让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有一个不错的开始。尽管整部电影描述的都是发生在印度的故事,但这种父母为了孩子“起跑线”而想方设法做争取的现象,是在印度之外的多个地方都存在的,几乎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尤其对于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的中国家长而言,片中这种为了孩子教育方面的“起跑线”而费尽心思的体验、心境,大概很多观众都深有体会。因为在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从夫妻决定要孩子那一刻(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在各种考虑和准备了。而和《起跑线》里类似的情况是,有些好学校(意味着起点更好)的名额非常紧俏,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它可能需要综合户口、家庭背景、财富实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条件。
是的,在《起跑线》里,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为孩子教育问题而奔波所折射出来的多种社会问题。影片最有价值的地方,便是它以“孩子择校受教育”为切口,反映、讽刺以及探讨了印度的教育现状、贫富差距、阶级分层、不公待遇等社会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