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尼让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一伙人欺负的全过程,让这个天性软弱的男孩不得不在天人交战中做出抉择: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哈桑挺身而出,还是任由“朋友”被人欺凌,此后一生活都在悔恨与愧疚之中。
阿米尔选择了后者,他胆小怯弱,他觉得用哈桑的牺牲来换取父亲的青睐是值得的,所以他在幸福降临前的一瞬将哈桑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的一般么?
伏契克曾说,“懦夫失去了比自己声明更多的东西,他虽生犹死,因为他为集体所摒弃”;自打阿米尔做出“牺牲”哈桑的决定之后,他也成了被抛弃的人。
“我抬眼望去,但见万里晴空,满是风筝在飞舞,绿的、黄的、红的、橙的。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着光芒……但在那些垃圾之间,有两件东西让我无法移开眼光:一件是蓝风筝,倚在墙边,紧邻铁炉;另一件是哈桑的棕色灯芯绒裤,丢在那堆碎砖块上面。”
抛弃阿米尔的不仅是需要时间“疗伤”的哈桑,更是需要平复心情的他自己;他忘不掉当天发生的一切,忘不掉自己付出的代价。
至于那些停留在记忆里的风筝,则更像是在嘲笑他为了赢得父亲关注所牺牲的一切。
胡赛尼说,放飞风筝那一刻,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是否珍视过手中拥有的一切;因为一旦放手,所有美好都将转瞬消失,不论如何忏悔都不会再回来。
正因如此,阿米尔开始被愧疚所折磨,他逐渐认识到这段友谊远比自己想象中重要的多;只可惜木已成舟,他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一切,只能“卑劣”地逃避,妄图将哈桑彻底赶出自己的生活。
毫无疑问,这一刻阿米尔的内心必然是一片狼藉,就像那些为了一己私欲而放弃原则的人一样;他们痛苦挣扎却不得解脱,只能选择自欺欺人,最终沉沦在无尽的痛苦中。
可以说,折磨阿米尔内心的正是他的良知善良,是他对哈桑悲惨命运的预知。
第三只“风筝”:救赎之路与勇敢的心经历过逃亡之苦,又在美国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阿米尔对父亲的正直勇敢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也对当年之事有了更清醒地反思。
这个过程中,阿米尔虽然依旧无法从愧疚中解脱出来,但他的内心世界却较之前坚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