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文旅局副局长刘女士,在台上读稿子时,把《四郎探母》读成了《四母探郎》,有人说这是口误。
这显然是把口误和错误弄混淆了,没弄明白啥是口误,啥是错误。
一,什么是口误口误是指明知道是错的,但由于麻痹大意,说出了意思相反或偏离的话。
比如,
去饭店点菜时,分明是想点西红柿炒鸡蛋,却顺嘴说出了西红柿炒番茄。
形容某件事,分明是想说坐山观虎斗,却顺嘴说出了坐虎观山斗。
这就是典型的口误。
口误的特点是,说出来之后马上能意识到错了,会立即改正。把炒番茄改回炒鸡蛋,把坐虎观山斗改回坐山观虎斗。
人在平时,不管是说话还是读稿子,确实会出现口误的时候。根源无非是疏忽大意所致,而且能立刻意识到说错了。
二、什么是错误错误是指本人不知道是错的,说出来之后自然也就意识不到有错。这显然与口误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比如,
沈阳这位刘局,她把《四郎探母》读成了《四母探郎》,读完后并没有意识到错误,而是平静自然地继续读稿子,这显然就不属于口误。
因为她压根就不知道有《四郎探母》这出戏,错误地以为《四母探郞》是正确的。加之当时精神紧张,没有认真看稿子,也就不存在及时改正的问题了。
有人说,也可能是秘书给写成了《四母探郎》,或者是打印稿件时没有认真校对,真就打印成了《四母探郎》。
即便如此,如果刘局长知道《四母探郎》是错的,她也不可能依错就错地照本宣科读下去,而应该是当场改过来。
可见这根本就不是口误的问题,而是刘局长根本就不知道有《四郎探母》这出传统剧目,所以才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再比如当年北大林校长把鸿鹄(胡)之志读成鸿浩之志,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鹄这个字念胡。看到有个告字旁,便想当然地把鹄读成了浩。
这就不是什么口误,而是错误。
当然,这都算不上什么大事。
人无完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短板。
有一个不认识的字,有一个不知道的剧目,并不能就此否定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充其量是在某些方面欠缺而已。
只是不要文过饰非,不要拿着不是当理说,不承认错误反而还多方狡辩,那就显得没有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