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和引见,浙籍在京官员、杨乃武同科举人等若干个派系团体开始入局。
他们有的联名上疏,控告弹劾浙江地方官员草菅人命、心怀叵测;有的则动用自己的官场关系,向政治层级更高的人士陈述此案详情。
卷入其中的势力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光绪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翁同龢,浙江刑狱司官、林则徐之子林拱枢等人,光绪帝生父醇亲王曾就此案表态称地方官“蔑视朝廷”应示警饬,甚至有传言认为,幕后操盘大佬实为军机处权臣恭亲王奕䜣。
也就是说,随着雪球越滚越大,这个原本相对单纯的刑事案件,最终演变成了错综复杂的清廷朋党之争。
《申报》的舆论力量另一个巨大且不可忽略的推动因素来自《申报》。
当时正值英商投资的《申报》创刊不久,这也是中国公开发行的第一份报纸。
由于“背景带洋”的原因,该报不但报馆设于上海租界、也受到治外法权的保护。
慈禧太后乃至整个清廷,对这份报纸发出的声音都带着一种微妙的心情。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酵不久,《申报》的记者们便嗅到了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
报纸想要热度,支持杨乃武的一方想要更多关注,双方很快形成一种无须多说的默契。
杨乃武写的自诉书原文、杨菊贞呈递的诉状副本、各级地方官刑讯逼供的详情细节等等第一手资料,全都畅通无阻地流入《申报》记者手中,随即成为下一期报纸的醒目大新闻。
一开始,围绕此案的报道与关注以猎奇居多,随着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报道的中心逐渐转向对刑讯逼供的质疑。
在某一期关于杨乃武案件的报道文章抬头处,甚至加上了“乃武归天,斯文扫地”的标题。
在《申报》供职的外国记者们,更是一边全力以赴追新闻,一边肆无忌惮地发文嘲笑清朝地方官审起案来是多么地“愚昧与腐败”。
《清稗类钞》还记载了一条传言,说某国公使在总理衙门旁听,甚至直接对负责官员来了一句“贵国人断案,大率如杨乃武之狱”。
来自洋大人的嘲笑显然让慈禧太后和清廷都挂不住面子,即使只是为了在洋人面前保住自己的“体面”,清廷也多少需要做出一些姿态。
借翻案压“湘军”当然,慈禧最终一锤定音,不但翻了案而且重办一大批涉案官员,还有一个重大目的就是对“湘军”势力的敲打削弱。
自从“太平天国”之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一系官员实际上把持了江、浙、皖、赣等省份的大部分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