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也开始衰落,这让经济来源高度依赖蚕丝生产的“自梳女”失去了生活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自梳女”们为了生存,一部分人到了香江当女佣,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漂洋过海到南洋打工,主要也是到富人家中当女佣,人们称之为“妈姐”。
“妈姐”继承了中国人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她们不仅厨艺了得,而且工作勤快,任劳任怨,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主人的家中,每天天未亮就开始煲水、做早餐、打扫清洁、送主人小孩上学、哄小孩、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晚上等主人睡下后,还要收拾厅房,然后才上床就寝。
很快,“妈姐”的口碑便传开了。开始时主要是外籍家庭才聘请华人女工当佣人,其后,当地的名门望族们纷纷效仿,以聘请华人“妈姐”为时尚。其中,“妈姐”欧阳焕燕就被新加总理李光耀家所聘,她带大了李显龙、李玮玲、李显扬等李光耀的子女。
在鼎盛的时候,每到假日,成群结队,身穿白衣黑裤,脚踏木屐的华人“妈姐”穿街过巷,一路抛洒了银铃般的笑声,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成为南洋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地人美其名曰“乌衣队”。
“男儿漂泊为本分,女子漂泊为家贫。”“妈姐”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身处异国他乡的“妈姐”,平时很少花钱,她们将钱攒起来寄回国内帮补家用。在经济困难时期,甚至有“妈姐”将吃剩的米饭晒干,一点一点存起来,加上钱和旧衣服寄给国内的亲人;还有人先是寄钱给父母,父母去世就寄钱给兄弟、侄儿……。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佣人都能称为“妈姐”,“妈姐”是“自梳女”们凭借诚信、努力赢得的称号。而促使“妈姐”背井离乡外出挣钱的驱动力,除了女儿当自强的独立精神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帮补家用。
回归:落叶归根新中国建立后,彻底破除了封建陋习,不仅实现了婚姻自由,而且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自梳女”产生的条件。此后,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现,尚存在世的“自梳女”就成为了未代“自梳女”,她们中的一部分人还身在海外。
中国人讲究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这同样是漂泊在外的未代“自梳女”们的心愿。早在四十年代,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们就已经未雨绸缪,筹款在国内建造了多间“姑婆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顺德均安沙头的“玉冰堂”,之所以取名为“冰玉堂”,是寓意冰清玉洁之意。
此后,南洋年龄渐大的未代“自梳女”们陆续回国,得以在“冰玉堂”等“姑婆屋”中颐养天年。2012年,随着顺德均安沙头村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的挂牌成立,正式为“自梳女”这一群体所创造的历史,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