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和焦虑的情绪,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里。
你我都是这样。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慢慢地你会发现,大家都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幸福仿佛稍纵即逝,犹如白驹过隙。
当今的社会中,大家追求更多的是物质生活,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飞快,令我们不时地感到力不从心。
你我皆凡人,受困于其中, 由于缺乏安静和智慧,导致我们无法像修行的智者们一样,难免就会感到心情浮躁。
于是很快,我们都变得浮躁了。
人们常会觉得是因为这个社会太浮躁,导致我们自己无法安静下来。
好像我们都忘记了一点,这个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而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自责,因为浮躁是古今人类的通病,古已有之。音乐教父崔健唱过的一首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1989年这首歌曲收录在崔健发行的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其中的歌词这样写道:
“我曾经认为简单的事情现在全不明白,我忽然感到眼前的世界并非我所在,
过去我不知什么是宽阔胸怀,过去我不知世界有很多奇怪,
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现在才似乎清楚什么是未来”。
28岁的曾国藩在初入翰林时意气风发,浮躁之心溢于言表。一改从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不但爱凑热闹,而且无心读书。老曾家五百年没出过一个秀才,而他又成为了湖南最年轻的进士。他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目空一切的感觉,对京城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山炮进城”后的一举一动,无不暴露自己的粗鄙之气。
朋友们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傲慢、行事虚伪,他自己本身也静不下心来,生活不规律,爱参加聚会,爱去看*头,爱看美女。
当他手里有了兵权之后,又开始大开*戒,落得“曾剃头”的恶名。
直到靖港之战,曾国藩因为轻敌,自己又急于求成,结果被引入太平军埋伏的陷阱,湘军大败。“命运,这是命运”,曾国藩绝望地长叹后投江自尽,幸好被属下及时发现,将他救上岸来。
浮躁的曾国藩,数次兵败后投江,数度感受到危机后立下遗嘱,然而他在面临无数次的打击后,静下心来深刻自省,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力,坚持到太平天国内讧的战争转折点,在后来的几次胜利后,他仍然能够保持静心,展现了极度的克制力,最终成为拯救大清的名臣,既功高盖主又能够功成身退的极少数历史人物。
*对曾国藩高度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败于浮躁,成于静心自省。
如何对抗焦虑又浮躁的心“静”,可以说是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方式之一,也可能是唯一行之有效的。
水静能鉴物,人静能观心。
静心人不浮,静心能明理。
只有你在心静如水的时候,才能客观理智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水为鉴,临水照人。
《菜根谭》所说的:“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笑而不语,不是缺少底气,而是心怀大气。
心宽似海,自然风平浪静,笑而不语,便可坦然前行。
这才是智者的认知与修为。
关于如何认知和处理这类被称之为负面的情绪,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里就给出了答案:
焦虑本身就是生活的产物。“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因此,圣人整天赶路,全都不离开途中所用的各种装备,虽然享有富裕的生活,居处悠闲,但却不会沉溺其中。为什么万乘之国的国君,还以轻率的态度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基,浮躁就会丧失主宰。
认识到浮躁和焦虑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只需要迎面直击,并把这些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自然就能收获满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我们努力完成人生规划的同时,给自己留一点空间,一天做不好的事情就一周去做,一年学不完的东西就给自己一年半的时间。
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就好。
当我们不满于现状又不敢去改变,是因为害怕最终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如果想要改变我们自己浮躁又焦虑的现状,那你就带着对焦虑的觉知去学习、去努力,但是不要过分地追求结果,这样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给你带来惊喜和最终成功的满足感。
生活总是泥沙俱下,痛苦避无可避,唯有改变自己内心的格局,才能改变人生的结局。
惊而不慌,是一种内心的强大。
迷而不失,是一种意志的坚定。
苦而不言,是一种彻悟的豁达。
笑而不语,是一份从容的智慧。
与大家共勉,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