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会造成全知视角的疏离感和纪实的权威性。习惯于自我表达的他们更倾向于以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观看,将摄影机的“我见”转化为一次过程性的体验。
因此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观众以艺术的“真”抵达生活的“实”。
《人生第二次》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通过蹲守拍摄的模式在现实中捕捉真实的生活素材,对人生影像进行微距式的呈现,以多线性叙事的艺术手法,完整再现事件的多元视角,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此外,创作者还通过特写镜头的细节表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解说以及呼应主题的结尾曲,强化该片的情感张力与感染力,最终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下充分发挥人文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纪录片的感染力来源于真实,真实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无法预料的发展与转瞬即逝的戏剧性,创作者必须时刻深入生活的现场去挖掘它。
《人生第二次》采取蹲守跟拍的模式,用较长的时间跨度展现人物在重大转折前后的生活状态、情感流露与行为模式,呈现人生命运。
例如《缺》中的主人公是中学体育教师柏剑与他助养的一百多名留守儿童,创作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跟拍柏剑和孩子们的生活。
通过镜头记录孩子们的学籍问题被有关部门落实、孩子们长跑进步、柏剑老师孩子诞生等事件,并且走进部分孩子的原生家庭,见证他们与自己的心结和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