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是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出版于1910年的小说,曾被数次续写,也被改编成许多电影、电视剧、动画版,更在1986年出现了将魅影风潮推至全世界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音乐剧版。而原作以巴黎歌剧院为蓝图,主角「魅影」藏匿于其中,但这位面具异人已然成为一种角色原型,如今明明暗暗地在不同文本枝蔓开来,于一个又一个舞台神出鬼没。
故事的核心大抵是这样的:躲在建筑物(通常是娱乐业,大隐隐于市)隐秘空间的畸零人,爱上了有才华但还显青涩的美貌女孩。身世、容貌、行迹、才能都无法显于世的怪人,只有藉由对艺术的热情和鬼才得以发光,一边培养着女孩去到最辉煌的舞台上,一边渴望女孩留在他的黑暗世界里;一边要让俗世理解天才,一边又希望艺术与爱的纯粹。而正如女孩在怪人心中是艺术、情欲、爱恋、亲友、人世连结的矛盾化身,怪人在女孩心中,亦师亦友,亦有父亲鬼魂的影子,更是艺术极境的黑暗面,或许因此产生了带着未知感的亲密、情欲,但更多的是敬畏。
对立的总会到来。拥有亮眼身世、容貌的青年强势登场,站在尘世舞台聚光灯下,夺走了女孩的爱恋。藏在幕后的魅影忍无可忍,越界到了光明之下⋯⋯。
──如果戴着面具就无法被你看见,不可能为你所爱。如果拿下面具就无法被你所爱,而难以继续爱你。
不同版本的魅影,也走上分岔的道路。
若渲染丑陋由外而内的怪物感,怪物可能单纯指涉非人的极端,也可能是如《小丑》(Joker ,2019)的亚瑟一般,理解世界与被世界理解的双向闭塞。而若强化了「受伤的男性」与「不值得的女性」,不只描摹魅影的外形缺损,更带来一种具黑色电影(Film noir)味道的、受伤的男性认同:世界太过晦暗令人缺乏安全感,致命女性(femme fatale)金发的光辉指引前路,却是虚幻温柔的陷阱。
顺着魅影回溯,若主题放在艺术追寻带来的黑暗面,则会追至原著文本及音乐选曲交融的《浮士德》源头。它也可以是灌注满腔温柔奔流到海不复回,却输给一张脸的凄美罗曼史。
《小丑》(Joker ,2019)
从十九世纪的恶魔歌剧到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黑暗罗曼史
打造二十世纪流行音乐剧的韦伯,就像十九世纪中期的创作出《浮士德》歌剧的古诺(Gounod)。
要解释这个看法,让我们先回到《歌剧魅影》故事所在的十九世纪。当时巴黎歌剧院(L'Opera)主要上演的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或早期歌剧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1786)。
十九世纪三〇年代崛起的法国大歌剧(Grand Opera),正是当时的巴黎歌剧院总监路易•德西雷•贝隆(Louis-Désiré Véron)受到轰动二〇年代的大作──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Rossini)的《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 )激励,想打造类似的作品,遂集结当时的词人、作曲家、场景服装设计师,裁减乐团舞群的薪资,投注在华丽的排场和宣传上,想讨好崛起的中产阶级。还有,独唱歌曲较有叙事性质,歌词紧扣戏剧情节,也可视为流变到音乐剧的前因。大歌剧故事常取材自当时流行的哥德罗曼史(Gothic Romance)文本,有庶民也有贵族角色,与历史或当代大事件有关,来增加观众的认同感。而古诺1859年创作出的《浮士德》事实上是另外一间歌剧院──巴黎抒情歌剧院(Théâtre-Lyrique)的红牌作品。巴黎抒情歌剧院接纳编制没有大歌剧大的中型规模作品,虽和大歌剧有着同样的趋向(大歌剧也从法国流行到欧洲其他地区),在此制作的歌剧称作抒情歌剧(Lyric Opera),古诺并且在原版歌剧中加入了直接念白、对话(后来版本还是改成了宣叙调,编制也扩充成大歌剧)。
古诺的《浮士德》,让魔鬼梅菲斯特堂而皇之现身于神圣教堂──魔鬼是负心男子浮士德的邪恶向导,嘲弄着忏悔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教堂圣咏交错着来自地狱的合唱,乐曲的新颖和叛逆推波助澜奇情故事的张力。加斯东·勒鲁小说中的魅影,算是融合了魔鬼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黑暗与人性,让原本玛格丽特─浮士德─魔鬼的三角关系「圣、俗、恶」的挣扎,滑向了俗世情感的克莉丝汀─劳尔─魅影纠葛。
《歌剧魅影》(2004)剧照
而韦伯在二十世纪八〇年代推出的《歌剧魅影》音乐剧,类似方才提到的十九世纪前辈,取材自二十世纪初的奇情悬疑小说(也算根植于哥德罗曼史传统) 。小说到八〇年代为止,已在不同国家出现了电影版,同时期也有其他剧作家在酝酿着音乐剧。韦伯虽不是第一个音乐剧改编者,却抢得了优势,镕铸歌剧元素──既呼应了小说时代中世纪的「流行歌」,也是音乐剧的溯源,有着大歌剧结合舞台视觉艺术的铺张──和六〇年代开始盛行的摇滚乐,不逊于古诺作品当初的潮流。就算不喜欢俗艳喧闹的观众,也因为这般衬托出的、萦绕不去的恐怖与感伤,多少能体会到它的骇丽、动人,那样富有感染力,长盛不衰──如续作标题,「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2004 年,导演乔·舒马赫(Joel T. Schumacher)和韦伯为音乐剧量身打造出电影版。开场伴随着主题曲的磅礡管风琴,从废墟召唤昔日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以魅影的情敌劳尔的视角,从人物年华老去的黑白(利用音乐剧原本开场、中场与结尾的时间)回溯到永冻时光的色彩,为着重情感关系的韦伯版魅影添加凄美的感怀:结尾以彩色/黑白辩证爱情一瞬的永恒,和存续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