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影片中出现的歼-20可能尚未形成初始作战能力,那么最适合执行这种任务的,当属歼-16。其次是苏-30MKK,再次是歼-11B。但片中派出的歼-11,翼尖仍挂着电子干扰吊舱,翼下挂载的居然是2枚老旧的R-73近距格斗弹和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中距空空导弹,充其量只是歼-11A的早期型号。在知道恐怖分子可能拥有幻影-2000战斗机和“米卡”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情况下,放着诸多更合适的机型不用,采用的是不足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的挂载方案,真不知道是轻敌还是业务水平不足,着实让人无语。
歼-11A双机被埋伏在山谷中的“萨姆”-6导弹伏击,更是破绽百出。要想打歼-11A编队一个措手不及,“萨姆-6”的照射雷达就不能过早开机,要等歼-11A编队接近“萨姆”-6导弹飞行包线中心区域时,才最有把握。但这种分寸的拿捏,不仅需要决策人员技术精湛,更需要掌握目标位置实时信息。但在片中,恐怖分子手中的“萨姆”-6是不完整的:只有1辆发射车和1辆照射雷达车,既没有搜索雷达,又没有指挥车和电源车。也许有人会说,恐怖分子不是控制了2座边境预警雷达站吗?可以用这些雷达为“萨姆”-6照射雷达提供目标指示信息。用其他外接电源,临时替代电源车。前者在当年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与U-2斗法时,曾有成功的运用。但不要忘记,中国能这么做的前提是全国一盘棋。而影片中恐怖分子并未能控制整个“马布国”的军事系统,他们占有的军事资源是不完整和缺乏体系的。更何况在实战中执行出境“肃清空域”任务,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配合必不可少。中方既然已经察觉到边境预警雷达站的不正常,为确保已方机群的安全,一定会对其进行电子干扰、欺骗或压制。这2座边境预警雷达站即便能与不完整的“萨姆”-6作战单元间进行数据传输,也一定会失效。如果通过有线电话这种原始方式传递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率又满足不了地空导弹决策要求。
其次,只要“萨姆-6”导弹照射雷达一开机,歼-11A上的机载电子战术威胁显示器就会有反应,在语音报警的同时,显示器还会告之这是“主要威胁”,飞行员立即会施放电子干扰、投箔条干扰弹并进行大坡度机动。影片中,凌伟峰和吴迪直至“萨姆-6”发射后才开始手忙脚乱的反制,明显有违常理。
有人说,“马布国”此前是友好国家,中国对友邦的情报收集向来不很上心。苏-27SK出口中国时,俄方一定不会写入俄式防空导弹相关数据,以免被“反噬”。其实这都是站不住脚的。防空导弹数据录入,是可以随时添加的。且不说印度大量装备了“萨姆”-6,中方不可能对此毫无准备,就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从埃及等国获得过几套完整的“萨姆”-6导弹系统。《解放军画报》曾登过身穿85式军服的解放军官兵对该型导弹进行测试的照片,证明测试时间应为80年代中后期。因此中方完全掌握“萨姆”-6技术细节,是板上钉钉的事。怎么可能在行动前,仍不将相关数据输入机载数据库呢?
在接下来的机动摆脱过程中,歼-11A双机又施放了对雷达半主动制导导弹毫无作用的红外干扰弹。虽说相同的错误犯了两次,但俯冲加速和利用地形掩护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飞机速度越快,越有充沛的能量作高G机动,而防空导弹飞行包线就被压缩得越小。不过,片中“萨姆”-6导弹如同红外点源制导导弹般追尾,这是不对的。该型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采用的是比例导引法,简单地说就是对目标预计航线的前置点走捷径。这也是歼-11A双机要利用山区地形的原因。果不其然,飞机突然横拐,飞到山峰背面时,1枚“萨姆”-6照射雷达丢失目标,导弹撞山自毁。
不过,另1枚“萨姆”-6导弹的机动性,就好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其实地空导弹在中低空的大过载机动,是极其消耗能量的。而该型导弹弹体外4条凸起的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飞行阻力极大,在中低空机动时极大抵消了冲压发动机推力大的优点。而越往高空,冲压发动机的效率越低。这就是当年中国为什么中止仿制“萨姆”-6的原因。因此在影片中那种情况下,“萨姆”-6做1至2次大过载机动,能量就应该衰竭得构不成威胁了。怎么可能如影片展示的那样,疯狂追击2分多钟呢?要知道,该型导弹发射后作直线飞行,达到最大射程时也就耗时20余秒。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影片中的“萨姆”-6照射雷达并没被集成到发射车上,而是独立安装在雷达车上的。这属于“萨姆”-6的早期型号,其照射雷达没采用间歇连续波,不能像后期型那样同时引导6枚导弹攻击2个目标。因此恐怖分子在只有1辆照射雷达车的情况下,是没办法同时攻击歼-11A双机编队的。
嘈点多多的决战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最后的决战。中方原订的行动计划是:特种兵境内空投,乘滑翔伞越境潜入“巴布国”境内,然后换乘“山猫”全地形车直扑目标,在不惊动敌人的前提下抢救人质。与此同时,歼-10C双机编队在不惊动敌人的前提下飞越国境,接近山谷时长机拉起,诱导“萨姆”-6照射雷达开机,僚机用鹰击-91反辐射导弹抵近摧毁对方雷达。长机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弹道导弹发射井,最后歼-10C双机掩护直-8K运人质及特种兵返航。
这个计划完全没考虑撤退时,重达1.7吨的“山猫”全地形车该如何处理。运载了人质及特种兵的直-8K,是没有能力将如此重的车远距离带回国内的。而无论是遗弃还是炸毁,都是片中领导要求“除了子弹,什么也别留下”相悖。其次,该计划没考虑到任何意外情况,完全是理想化状态下的一厢情愿。后来因为发现人质关押地点不对,片中的中国空军少将居然一脸深沉地下命令:“立即制订应急方案”。试问,早干啥去了?战机都在空中呢,续航时间有限,哪里等得起参谋们临时重新制订应急方案呢?如此弱智、低下的策划能力,只能让人无法高看中国军队。
出击前,空军少将说:“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完善的体系来支持我们,用体系战胜他们。”看似很提气,但实际升空的空警-500、运-20、歼-10C、彩虹-5无人机、空中加油机、直-8K,只是体系的一些节点而已,非但缺失了一些必不可少的节点,而且在过程中完全没看到空警-500起到体系作战中枢核心的作用。
执行片中的远距离奔袭任务,空中编队应该分成攻击机队、制空机队、电子战机队、预警机队、加油机队、搜救机队和侦察机队。《空天猎》中的空中规模太小太小了。区区2架歼-10C要包办攻击、反辐射、制空和护航任务,显然是办不到的。而且整个任务过程中,没有电子战飞机支援,这在现代空战中是不可想象的。预警机起飞和执行任务过程中,也没有制空战斗机实施伴随保护。
更合理的做法,是由数个歼-10B双机编队负责制空,1个歼-16双机编队负责对地攻击,1架歼轰-7A和1架“咆哮豹”组成双机编队负责消灭“萨姆”-6导弹系统。武直-10双机编队负责为直-8K护航并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彩虹-5察打一体无人机监视战场的同时,作为近距离火力支援的补充,负责消灭一些临时出现的目标。电子战飞机在合适距离上负责控制战场电磁态势。歼-10C中型战斗机虽然先进,但执行远距离奔袭任务会对挂载方案产生诸多限制,制空能力恐不如重型战斗机,对地攻击能力更比不上歼-16,歼轰-7A这样的“专业户”。如果像影片中那样,歼-10C长机挂载2枚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2枚近距格斗弹,3个副油箱和1个光电吊舱;僚机挂2枚鹰击-91反辐射导弹、2枚近距格斗弹和3个副油箱的话,制空、攻击、反辐射这3个任务哪个都别指望完成得很好。
影片中整个解救行动,建立在没有电子战飞机可对敌边境警戒雷达实施欺骗、干扰和压制,因此歼-10C只能利用夜色钻山沟低空突防的基础上。展示给观众的“体系”还不如1982年以色列空军扬威贝卡谷地那会儿!满载的歼-10C长机不得不爬高当诱饵,引诱“萨姆”-6照射雷达开机,为僚机创造攻击机会。要是有专职的电子战战机,何必冒这种风险。更可笑的是,片中“萨姆”-6的发射车和照射雷达车违反常识紧挨在一起,被2枚鹰击-91分别命中。请问,这种早期型的“萨姆”-6发射车上并无辐射源,是如何被反辐射导弹击中的?
歼-10C攻击弹道导弹发射井时,由地面特种部队负责激光照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卫星制导炸弹还是光电制导武器、红外成像制导武器,攻击这种目标或精度不够,或不能很好的识别目标伪装,所以还是用激光制导炸弹最合适。地面特种兵因为距离近,可更好地识别目标伪装,比歼-10C自己用光电吊舱照射引导攻击精度更高。不过,歼-10C用机炮攻击恐怖分子,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就不太合适了。因为鸭式飞机过于灵敏,低空机炮攻击稳定性不够,射击散布大,极易误伤。随后用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攻击恐怖分子的装甲车辆,不仅过*,而且附带损伤很可能伤及自己人。这都是编导没让出动武直-10所惹的祸!
同样由于没有武直-10,直-8K返航时,居然让歼-10C僚机护航。此时仅剩2枚近距格斗弹的歼-10C僚机合适护航吗?且不说两种机型速度相差过大,真要遇到意外情况,歼-10C僚机怕只能用机炮对地攻击了。
人质脱险后,拉赫曼驾驶幻影2000升空追击,不知道是如何逃脱彩虹-5监视的。正常情况下,无人机发现地面飞机启动热源后,会将信息用数据链传给预警机,预警机作出判断后,指挥歼-10C利用雷达的下视能力,及时将刚离地,尚未飞出机场范围的敌机消灭。
就算起飞行动被没发现,拉赫曼顺利升空了,但飞行是非常依赖系统引导的。在目标方位、高度、速度,空中态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哪去追呢?更何况,升空后要逃脱空警500的监视,是断无可能的。正常情况下,空警500会引导歼-10C隐蔽接近,利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成像制导格斗弹的双重优势,居高临下对刚升空还未获得足够高度、速度的幻影2000实施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