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17是真实的吗,电影1917真实历史背景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7-05 07:55:44

Down to the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hetravels fast who travels alone.

——RudyardKipling: the Winners

无论是坠入地狱还是登上王座,独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

——鲁德亚德·吉卜林《胜者》

文 | 沈雪晨

疫情过月,想念随时可以去电影院的日子。此刻的台北街头,人潮汹涌不再,行人戴口罩匆匆而过。台大汀州路边的片场,电影如期排片,孤单放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这部讲述一战时期传讯员故事的《1917》。

即便斩获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烂番茄指数一度高达92%,电影《1917》的国内口碑也并不算高。“过于炫技”“充满谋划和刻意感”“主角形象单薄”“捕捉个体感受失败”“难以引发观众共情”等等负面评价和诸多不理解,伴随着它在奥斯卡惜败于《寄生虫》,如潮水一般涌来。

电影1917是真实的吗,电影1917真实历史背景(1)

我们似乎并不需要一种依据奥斯卡评选结果、揣摩其未得奖原因而来的影评,而应当回归到这部电影本身,尝试去析解(explicate)这一极其简单的故事、这一未曾中断的长镜头、这两个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在现时现刻的艰难情势下,所能向我们传达出的意义。

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中,雅典人在边境村击败波斯军队,派遣使者斐里庇得斯(Pheidippides)向市政当局捎带战胜的口信,经过42公里的长跑,斐里庇得斯完成任务,倒地而亡——这便是马拉松的由来。从此古典时代的英雄中,除了有英勇自由的阿基里斯(Achilles)、足智多谋的奥德赛(Odyssey),又多了一位传讯员(messenger)。由此可见,传讯员这一角色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特殊内涵。

电影1917是真实的吗,电影1917真实历史背景(2)

《1917》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便是一位一战中的前线传讯员,在为拍摄新电影苦苦寻找剧本多年未果后,门德斯决定把儿时听闻祖父所讲的内容搬上银幕,终于在晚年实现了艺术上的“家族传承”。考虑再三,他们决定以长镜头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得益于这个时代电影工业的成就,加之剧组不断克服取景、采光等衔接方面的困难,这一目标最终在技术上的完成度很高。战壕、炮弹坑、铁丝网、开阔的平原、茂密的树林、俯冲而下的飞机、熊熊燃烧的教堂、奔腾不止的溪流、一往无前的冲锋,影片还原出传讯员一路上的遭遇,很“真实”,有很强的感官体验。

技术虽是表现手法,却深刻影响到电影的本质。西方社会科学界在1960年代后发生认识论革命,即提出探求本质应从如何界定本质、如何表征本质入手,影响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的展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表征如何决定语义的内涵,重新分析文化现象如何影响到文化的本质。在此种意义上,长镜头技术作为贯穿全片的叙事手段,被导演寄予了他所期待传递的本质。这一点也可以从李安在《比利·林恩》和《双子*手》等影片中对4K 120帧的坚持得到印证。

电影1917是真实的吗,电影1917真实历史背景(3)

那么,《1917》的长镜头想要传递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说“真实”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最直接感受,那么支撑起这种真实感的,则是片刻不停、流转不息的时间。它令个体生命的所有选择,都通向一条不归之路——再一次重来有无可能?绝不。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了解此刻的处境指向一个怎样的未来,仅能在眼下接受使命、奋力求生,听从命运的安排。

影片中的一幕,两位男主在送信途中,因为一只老鼠乱窜而中了地雷,从德军遗弃的隧道里死里逃生,发生了以下这段对话:

男一:“我真想一枪*死那只老鼠。”

男二:“我真想你选其他的白痴来送死。你为什么要选我一起?你都不知道为什么,那是你的问题。”

男一:“我不知道他们叫我是来做什么,我以为是送我们归入队列、吃点东西,或者别的什么简单的事,好吗?我从来没想过会像是这样。”

战争是如此,你不知道自己接受的命令意味着什么,子弹会在哪一刻、从哪个方向向你飞来,或是击中你身边深爱的人。我们的生活呢?通常来说,电影的关键转折一般安排在播映后60分钟左右,但本片的转折来得稍早一些——男一出于同情心救了坠机的敌军飞行员,却被对方一刀刺死。同样富有同情心的善良观众,会多么希望这场意外没有发生,但随着长镜头一刻不停歇地转入下一段旅程、下一次激战,我们甚至连调整情绪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1917是真实的吗,电影1917真实历史背景(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