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1917》的确是对电影技术的巨大的冲击,而这部电影意味着电影技术的创新,还是电影艺术的倒退?
个人感到,《1917》是编导的一次别出心裁的尝试,一镜到底的技法,只能用一次,但绝对不具有电影技术革命的价值。
这里顺便提一下俄罗斯电影《俄罗斯方舟》。但这部俄罗斯电影并没有像《1917》这样有着大跨度的位移,镜头的移动,仅仅局限在一个博物馆的封闭空间里,相当于一个参观者的视角,与《1917》深入到户外的广阔的空间,并不能相提并论。可以看出,《1917》的一镜到底的确有其独创性,但这种创意是牺牲电影的深度内涵为代价的。
一、《1917》中的技术利弊:让情节服从时空位移带来的尴尬
显然,在《1917》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放弃了电影通常叙述功能中的得心应手的表现技法,比如蒙太奇,而让电影停留在冗长的时间与空间的过度中。
我们注意一下,虽然电影是一镜到底,但是电影里发生的事件的时长,应该在6—8小时左右,然而,电影的总时长不到二个小时,那么,电影是通过什么办法,略去了那冗长的一镜到底的镜头必须遵循的四、五个小时?
我们看到,电影是通过主人公斯科菲尔德的昏迷来完成时间的跳跃的。
但是,按照一镜到底的原则,那么,在斯科菲尔德昏迷的时候,镜头应该依然保持着延续性啊,为什么这中间的镜头可以随着斯科菲尔德的昏迷而掐断从而产生跳跃呢?
实际上,可以看出电影在这里已经违背了一镜到底的视觉连贯的原则。恰恰在斯科菲尔德昏迷后,电影大言不惭地使用了一个蒙太奇,实现了时间的跳跃。
不过,值到注意的是,即使斯科菲尔德昏迷了,但是斯科菲尔德的运动距离的时间,仍在两个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