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区别在于:
第一类人:没有任何人生目标;占总调查人数的27%,
第二类人:目标比较模糊;占总调查人数的60%,
第三类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占10%,
第四类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人数最少,只占调查比例的3%。
很快,他们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以后,哈佛大学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尽管25年前大家的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是25年后,这群大学生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是云泥之别。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四类人:比例占3%的有着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25年来他们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第三类人:占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第二类人:占60%的人生规划比较模糊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第一类人:那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27%,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为生,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甚至是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以下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纵观以上我们发现调查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在25年前也就是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职业经历包括职业、职位的变动及整个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
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人自青春期直到退休以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统合。除了职业以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甚至包含了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征,找到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贯穿我们的一生。每个人在实现职业生涯宏伟目标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通常来看职业生涯会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定位、适应、发展、转型和平衡。那么有无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别有多大呢?
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看毕业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小宋的例子:
来自湖北的某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小宋,为了留在温州地区工作,从一年级开始,他就开始关注校内的就业信息,参加了一些大型招聘会,了解当地的就业形势及企业用人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拟订学习计划,培养自己相应的职业素质,并利用暑假时间到相关的单位义务打工,掌握了单位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到了毕业前,由于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比较了解,自己也做好了相应准备,他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很多同学小宋询问秘诀小宋笑了笑,说:"其实我是用了三年的时间找到了这份工作的,大一时准备自己的鱼食,大二时了解鱼的习性,毕业时投其所好。终于捕到了自己喜欢的鱼。"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看毕业于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小吴的例子:
小吴,24岁,毕业于某重点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年限两年左右,先后跳槽五次之多,行业涉及房地产、化妆品、教育咨询、传媒等,从事的具体工作有服务、营销、策划、编辑,记者等。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任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物业主任,工作非常的清闲稳定,福利待遇也比较让人满意。但是吴小姐认为该工作没有挑战性,并且发展空间很小。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任某合责化妆品公司品牌经理。该公司老板在招聘时对小吴极为器重,小吴认为自己进入该公司后可以大施拳脚。开始时,吴小姐信心百倍。但她渐渐发现做这份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前途,于是,不顾老板的挽留,毅然辞职。2014年6月小吴入职某外资教育机构,主要销售知名英语教材。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高负荷的运作让她的身体严重透支,难以继续支撑下去,她还从上司对其他业绩较差员工的冷酷态度上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产生了质疑,最终在上司和同事的一片惋惜声中离开了该公司。2014年9月,小吴任某咨询策划公司销售公关经理、编辑。以往的工作波折、轻率的脱槽经历造成的"后遗症"在此时慢慢表现出来,吴小姐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又一次选择了辞职。回想两年多的从业经历,吴小姐常常觉得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比起刚毕业的时候,她甚至更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由以上案例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小宋毕业于高等技术学校但因为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毕业的时候很容易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反观小吴虽然毕业于重点大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对于自己的职业采用的是一种"遇见"的方式,在毕业两年的时候依然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反而比刚毕业时还要迷茫。
当今社会,最困扰大家的情绪是什么?没错,焦虑和迷茫,而产生焦虑和迷茫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对不对。在2018年的7月份,我曾经组织过一场阅读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的读书活动,当我们一起读完这本书,每个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90%的人都不清楚自己现在从事的岗位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他们当中有毕业1、2年的职场新人,有工作5、6年的,甚至也有工作10年以上的职场老人,原来大家对职业的认知并没有因为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变得成熟,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结婚生子带来社会角色的增加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越发对工作感到焦虑和迷茫。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每个人又怎么能够付出100%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很多年,只是一直在做重复性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长此以往,遭遇中年危机真的是再所难免。
有机构做过调查,发现有95%的职场人都对新职位感兴趣,但其中只有22%的人真正付诸了行动。付诸行动的人又有一半以上认为新的职位还不如原来的岗位。也就是说,有七成多的人都停留在"想换工作"的阶段,他们每天纠结、徘徊,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付诸行动的人又由于对自己的定位不清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以至于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徘徊,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个体的需求也从外索转向内求,我们越来越渴望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从而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物价疯长,房价高不可攀,工作竞争激烈,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一边是自我成长的渴望,一边是现实生活的压力,二者之间仿佛有巨大的鸿沟无法跨越,我们好像距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捷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下临危不乱,未雨绸缪,在找工作甚至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