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捕的两只野化鼋经过个体识别、测定,都长大了!这两只鼋是2020年9月26日,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高明区潭黎水库开展首次鼋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野放的20只3-4冬龄幼鼋其中两只。这些鼋身体植入了芯片,放养在潭黎水库。
观察测定,经过两年的野生环境生长,回捕个体均体型饱满,色泽光亮,体质健康。一只体重为3956g,增加2870g,增重264.27%;另一只体重为3288g,增加了2082g,增重172.64%。
5月25日,在高明区“农业农村部佛山鼋人工繁育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及相关专家对“鼋野化适应性效果评价”成果进行验收。专家表示,评估人工保种下幼鼋生长数据以及回捕幼鼋身体状态,表明幼鼋野化20个月已适应野外环境生长,野化适应性保护效果显著。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资源保护处一级调研员 陈绮芬:
我们省在鼋野放工作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朱新平:
这两年里长得这么大,说明这里的环境对它非常好,也适应了这个环境,估计再过四五年就有后代了。这个水库可以作为我们的迁地保护,为以后的放流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评估检查后,这些野化鼋被回放到水库中。
鼋
鼋,是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录列为濒危物种。
37年前,4只长相和甲鱼高度相似的“不速之客”意外来到仇全波家,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不过,这些鼋和龟鳖的习性有很大区别,从喂养、到产卵孵化、到育苗,仇全波的父亲和仇全波都一度束手无策,两次的产蛋孵化都无一存活。
直到2015年,仇全波和珠江水产研究所达成合作,成立鼋繁育保护研究基地,共同开展鼋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成功将鼋的养殖成活率提高到85%,目前基地保有4只种鼋,900多只子一代,是全国最大鼋繁育保种基地。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同意在高明区万绿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挂牌建立“农业农村部佛山鼋人工繁育基地”,仇全波表示,基地将来会为更多需要救护的鼋提供一个舒适的“家园”。
记者:任家文 谭希能
图片:任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