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彻底断了仕途回京的恋想。唐宪宗李纯也死了。49岁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反正天涯海角,处处为家。四川的大山大水,瞿塘峡的壮丽景观,少数民族的歌舞动人。此地天高皇帝远,他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竹枝词是民间的小调,在四川地方,民间吹短笛,击鼓应节,用地方方言演唱,虽然听不惯也听不清楚,但是别有一种粗犷激切的原始美。
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说穿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歌舞奔放,神秘,带着巫气,让他想到了屈原流放到湘沅之间,看到的原始歌舞。屈原从这些歌舞中找到了灵感,制作了九歌,刘禹锡说,我也要根据这里的歌谣来创作,让后世的人们记得这里巴山蜀水的歌声。
那么他这个序中,稍微知道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屈原创作九歌,是在民歌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胸怀,刘禹锡同样如此,他是借民歌的凄楚激越,表达内心的感怀。
可以说《竹枝词》,保留了民间民歌节奏快,简单明丽的特点,但是,其中的两首,就不能看作是从仅民歌中来,而是诗人自己的悲愤了。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催。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刘禹锡《竹枝词》其六
在中国古汉语中,心如磐石是人生和信念的忠贞。而刘禹锡看到了滟滪堆,飞雪激浪,屹立不倒,给他的人生也打了强心针。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他看到经历的还少吗,虽然是无望回京,在外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这一首诗却分外的有情感力量。站在夔门之上,在唐朝是可以看到,船只滞留依次过滩的壮观景象。这是唐朝重要的水路交通,但正是这一段的天险,一个险滩连着一个险滩,船只在眼前樯橹折戟沉沙的事故经常有,但是仍旧阻止不了人们的通行。这是因为人们相信水路虽然艰险,但是还是可以相对把握并征服它的。因为总可以找到水流的规律。
但是只有人心,人心深不可测,会在你最没有防备的时候,用巨浪吞噬你。
所以刘禹锡的竹枝词,表面是写的民歌,但民歌有如此清醒的悲怆和悲愤的吗?
他是为自己吗?巴山蜀水,在唐朝的确是边远地带,很多唐朝的官员,被放到外地做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死在任上,清廉一生,到死不能还乡的多。别人过得,他刘禹锡就忍受不了?四川民风淳朴,歌舞原始,许多地方尚未开化,作为政府官员,他所受到的尊重不会比京城少,何来”长恨人心不如水?”
他的悲愤自然是和屈原一样有所指。在另一首《武陵书怀五十韵》小序里,借”项籍*义帝彬”“今吾王何罪之有?”来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唐顺宗死于自己儿子,虽然不是亲弑,但是其心之深,只怕瞿塘峡之水难比。
唐宪宗李纯,就算是父亲不禅位与他,也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但是李纯对父亲旧臣和宦官俱文珍的态度,恰恰应证了他父亲唐顺宗的非正常死亡。宫廷如此血腥的争斗,哪里还有人性,更加上断送了他的恩师王叔文的性命。这样的冤枉,却永无明晰之日。刘禹锡也只能沉默对着滔滔巨浪吧。
刘禹锡的一生是政治的牺牲品。他54岁时被召回朝廷,而朝堂上的皇帝,竟然流水样的走过6位,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他说自己回到朝廷,像隐士下山,自己都觉得老朽,自然没什么重要的岗位给他,好在新皇帝安置了他的养老,算是变相平反吧。
这样其实挺好。否则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以他的直,不过多一条冤魂,未必能全身。
他的晚年在唐武宗的治下,算起来一生身历七朝。往事留在适可而止的断碎的诗里,不灭的是曾经悲愤无奈的心情。虽然他的政治理想,在岁月中蹉跎,但是有才的人在哪里都闪光,成为了唐朝不可忽略的文豪。
而这句,“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写出了多少人在人世间遭遇人心反复的错愕,惊恐与悲愤啊!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