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
1
唐诗的河流中,从初期的“王杨卢骆”到鼎盛之时的“李杜孟王”,文化的脉络不仅从未中断,反而愈加蓬勃。
在开元、天宝之年,有多少耀眼的诗人横空出世。他们把酒言欢,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将自己一腔热血付与盛世,取得了令其满意的答卷。如此看来,诗人和诗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已经上演到了高潮。不过,若是缺少了精彩的落幕,完美的剧情也会大打折扣。
这一段完美的落幕,便是由刘禹锡、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等人主演的“爱恨纠葛”了。虽然生活于江河日下的中晚唐,在千年的时光冲释下,他们的名号并不比前面的几位显得逊色。相反,他们都因自已的一份特色,让今天的人们倾慕拜倒、拊手称赞。
中唐这几位主演中,元稹被冠以“渣男”的恶名,延误至今。白居易也因婚姻不幸、蓄养歌妓而时时遭人“挑逗”。韩愈与柳宗元可称完人,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以古文宗师的身份成为后世学子楷模。
而说起刘禹锡,他在文章上虽不如韩愈、柳宗元那样大有名气,却也极具特色。记述写实,针砭时弊,不落言筌。至于诗作,从表意上看,与元稹、白居易不相上下,但它内在之中又隐藏着一股非凡气势。这股气势非白、元二人所具有,它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这一气势,让刘禹锡从诸多的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继李杜等人后又一位诗歌大家!
2
刘禹锡的故事,应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即公元771)说起。这一年,刘绪在嘉兴任盐铁转运副使,他兢兢业业,治事有序,在地区颇有名望。唯一的遗憾就是膝下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无后”二字有着多重解释,但是从古人的生存观念来看,养儿防老,这显然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一天早上,刘绪的妻子卢氏告诉丈夫说:“我昨日晚间做了个梦,梦见大禹赐给了我们一个儿子。”丈夫起初对这件事并不在意,但没过多久,卢氏果然*了,并于次年(772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彼时,刘绪想起夫人的话,遂引用《禹贡》中名句:“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给儿子取名禹锡。成年后,母亲卢氏又赐字梦得。
喜得禹锡之后,刘绪夫妇再未添丁。于是,刘禹锡成为了家中的独生子。虽然作为家中独子,但古人的教育目光丝毫不差于今人。刘绪虽然家境殷实,有钱有势,其妻又是颇有名望的范阳卢氏。然而这一切的结果,便使他对儿子的教育更为严格。
九岁这年,刚刚启蒙的小禹锡在父亲带领下登上了何山妙喜寺,拜访有名的诗僧皎然与灵澈。皎然是谢公谢灵运的十世孙,字清昼,人称昼公。其诗歌咏山水,清逸出尘。流传后世最广的当属那首《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通过一首诗,使陆鸿渐这位不知名的隐士从此流芳后世。皎然的诗力可见一斑。至于灵澈,只需看他那首《天姥岑望天台山》,便可窥之一二: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灵澈和皎然就如那隐藏在云雾中的两座高峰,有时遁匿不见,有时又华顶当空。令当时后辈无不仰止!禹锡能得到这样两位上人教导,使得才思广进,对他此后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3
贞元七年(791年),和所有渴望入仕的学子一样,刚刚弱冠刘禹锡也负笈来到了那个人人向往的长安。此时的长安城,因为饱受战乱,繁华已经不比当年。大街小巷充斥在一股秋日的萧瑟中,仿佛在渐渐地等待寒冬到来。
几月游赏后,刘禹锡结识了韩愈、李绛、柳宗元等一批文友。随着他四处拜访和行卷,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名士也纷纷注意到了这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次年,李绛、韩愈等人中了进士,刘禹锡颇为激动,想着像他们一样进士及第,为国所用。不过,对于明年的那场考试,刘禹锡还是心存忧虑。毕竟,像韩愈这样的文豪也是一考再考,直至三考,才得中进士。这条光明而敞亮的大道看起来并不容易过。
所幸,有一些大人物的鼓励和支持,比如著《通典》的杜佑、太常博士权德舆。刘禹锡在京城名气大涨,胸中也有了底气。第二年春天的贡院考试结束后,每日遂携酒赏花、踏青出游,等到三月皇榜公布,他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上面。彼时,刘禹锡感觉自己的人生无比幸运。而和他同一天登榜的,还有柳宗元。两人此时虽相识不久,但志趣相投,已经有过几次诗文上的探讨。此次同登金榜,若从后来的人生阅历看,该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啊?!
考中进士后,刘禹锡回乡省亲。彼时,当年那个跟随父亲上山拜师的孩童已经二十三岁了。母亲得闻儿子将归来,早已为他挑选下一位知书达礼、品貌贤淑的女子。这位姑娘是河东裴氏族人,名雅卿。初听这个温润的名字时,你仿佛就会觉得,这是那才子佳人爱情中必不可少的符号。
刘禹锡听从了母亲安排,很快就与裴氏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无比幸福。此时,人生的大事已经完成两件。不过,在刘禹锡心中,他那从孩童时期就立下的志向才刚刚步入征程。
4
贞元十一年(795年),在通过吏部的考试后,刘禹锡被授以太子校书之职。太子校书的工作就是为太子推荐阅读书目。不过在推荐之前,得先进行审阅,因为太子所读书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思想,甚至未来国家的决策。刘禹锡身负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只沉溺在图书馆中,不闻他事。不久,他认识了一位思想激进的朋友。此人便是太子侍读王叔文,后来永贞革新的首脑。
与王叔文进行一番酣畅淋漓的交谈后,刘禹锡胸中那一腔热血更加奔腾了。此时,王叔文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群锐意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凌准、吕温、韩晔……经过多年策划,如今万事俱备,只欠太子李诵这场东风了。可惜在这关键之时却出了岔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于会宁殿。此时,本该顺利继承皇位的太子李诵于数月前突然中风。这一病相当严重,不仅无法站立,还丧失了语言能力。这样一来,就为宦官弄权提供了口实。
唐代的宦官专权从玄宗开始就有了趋势,到代宗时已经手握军权。此时的神策中尉俱文珍更是如此。他和薛盈珍等宦官以太子病重为由,要求让广陵王李淳继承皇位。李淳是李诵的儿子,即后来的唐宪宗。虽然由儿子代替病重的父亲继位,看起来并未不妥。但双方心里却有不同的算盘。
对宦官来说,广陵王对他们的态度较为友好,而对王叔文等人却十分厌恶。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可能因为众为革新派人物太过积极,常常私下议事,已有拉帮结派之势。另一方面,据闻王叔文曾向李诵建议废其储位,并令刘禹锡起草诏书。李淳得知焉不记恨?而若由太子继位,情况就截然相反了。
就在王叔文与宦官诸人争执不休时,李诵强撑着病体登上了皇位,堵住了悠悠之口。不日昭告天下,是为唐顺宗。不料这时,在刘禹锡身上却发生了一件憾事。根据他在《伤往赋》序言中所言:“予授室九年而鳏。”可见,第一任妻病逝时,他应是三十二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