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中国人形成了阴阳理论,用来解释整个世界。但是后来,古人发现用阴阳理论来解释整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有缺陷,于是,便又创造出了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具体为何人所创已经无法考证。
五行以四象为基础,有正五行,内五行和外五行之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内五行和外五行的说法,而是我个人为了区分做出的划分。
行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行的字形演变过程:
行对应的人象,是两个人并排走路。如下图:
行的根义之一是走路。比如,行动,行为等等。
行的根义之二是并排。比如,一行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等。
我们知道,当两个人并排走的时候,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甲走了多远,乙就走了同样远。
行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前进。时间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一块石头过了一天,那一棵树也过了一天,不会多一分钟,也不会少一分钟,一个人,一条狗,一场战争也同样是过了一天,不会多一分钟,也不会少一分钟。
而事物在随着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有两个属性需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事物的内质属性,另一个是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
我将事物的内质属性称为内五行属性,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称为外五行属性。
而无论内五行还是外五行,都是由正五行演变而来。
正五行是指少阴,老阳,少阳,老阴和厥阴。
其实也就是在四象中加入了一个厥阴。
何为厥阴。
我们先来看一下厥的字形演变过程:
厥对应的人象,是人眼中的影子从很大到很小再到消失不见的一整个过程。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