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不熬夜。
你可能觉得“我睡得晚点没关系,第二天补回来就行”。这话听着有理,其实大错特错。
中老年人的生物钟已经不如年轻人灵活,熬夜会打乱神经系统和激素分泌节律,尤其影响血压和血糖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熬夜时血管收缩剧烈,容易引发脑出血、心梗等急症。
别把“晚睡”当习惯,它可能是你健康的“定时炸弹”。
第二件事,不空腹出门。
很多人早上为了赶时间,空着肚子就去锻炼,结果一路寒风一吹,低血糖、心律不齐、甚至晕倒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空腹运动简直就是在“玩命”。
早上哪怕喝点温水,加个水煮蛋、吃半个香蕉,也比什么都不吃强。
第三件事,不乱补。一到换季,很多人就想着“补补身体”,于是各种保健品、补药吃起来,羊肉、老母鸡、红枣枸杞炖汤喝个不停。
但你知道吗?清明时节阳气渐升,人体本就容易“上火”,再加上这些热性食物一上来,容易引发血压升高、血脂波动,甚至诱发中风。补不是不能补,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补。
你不是缺啥补啥,而是该吃点“平补”,比如粥、汤、清蒸、炖煮,温和滋养才是正道。
第四件事,不贪凉。
春寒料峭,很多人一看到太阳出来就迫不及待脱衣服,甚至开空调、喝冷饮,但你别忘了,身体还没准备好,尤其是肠胃和血管系统。这个时候贪凉,最容易引发腹泻、胃痛、血管痉挛。
尤其是洗澡时,水温过低或洗完不及时擦干穿衣,感冒、关节炎、风湿病就找上门了。
你以为你还年轻,其实你的身体早就不再像二十岁那样“皮实”。
清明时节最怕的不是温差,而是你“明知道却不在意”的那份大意。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年也没啥大毛病,体检也还行,就放松警惕。可你知道吗?心脑血管病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有什么明显的“前兆”,而在于它往往是“突然”的。
一项国家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40%。其中,中老年人是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更令人警惕的是,很多人第一次发作就是“最后一次”。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冷冰冰的现实。你或许听说过某某邻居,昨天还在遛弯,今天就送进急诊;某某亲戚,一顿火锅吃完,就突发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