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3:28:18

我们知道“仁义”是儒家的主流主张,儒家的很多学说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来展开思考的,但其实仁义讲的是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的意义并不相同,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尽相同。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1)

从儒家的历史来看,“仁”更多的是孔子的主张和学说,也是孔子发扬儒家体系的根本,而“义”则是孟子的主要主张,是孟子在继承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说的根本,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儒家的仁学体系和道德体系。

那么,“仁与义”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它们分别解决的又是哪些问题呢?为什么说,单讲“仁”或者单讲“义”都不足以建设完整的儒家体系呢?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儒家的根本思想方面来进行分析。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看一下“仁”与“义”的各自含义,看一看这两个方面的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儒家又是如何通过这两种体系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思想的?

首先,“仁”学体系主要是由孔子构建的,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就是孔子常说的亲亲之爱,是一种父母,兄弟,宗族之间的基础的爱,这些情感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人之常情,比如说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同辈之间的相互扶持,宗族之间的相互帮助等等,这些大多数是因为血缘关系而萌生的一种天生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也是人们搭建人际关系的基础。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2)

所以,孔子以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为基础,提出了亲亲之爱的学说,希望人们能够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搭建,类比于自身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也就搭建了不同家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家族与家族之间能够如同亲人一般和平共处,那么,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也都成为了网络中的一部分,人们达到和平共处的境界就有了根基。

其次则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讲的是为人处世的两个方面,“忠”指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在天下立足,并且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帮助他人在天下立足。

“恕”指的则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核心点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绝不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此在搭建完人际关系之后,人们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凭借自身的能力为所搭建的人际关系网络做贡献,那么就巩固了关系网络的成型和发展。

最后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并不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是由孟子提出并发展的,在孟子的认知当中,恻隐之心是一种人们天生所拥有的行为意识,简单点来讲,就是于心不忍,比如说,一个婴儿马上就要掉进井里了,想必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伸以援手,这就是一种于心不忍,不忍心看到一个无辜的孩子落水而亡,所以,产生了同情和怜悯,进而出手相助。这就是孔子仁学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3)

究其本源,孔子的仁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体系,通过人的自身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来搭建一种和平的稳定的网络,然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约束行为,所以,其实到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之后,孔子所搭建的仁学体系也就完整了,只不过,“仁学”体系的完整实际上并不能保证儒家学说没有任何漏洞和缺陷。

因为单纯的讲“仁”和讲“爱”是不够全面的,也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只有爱,有爱就会有恨,也并不仅仅只有“有生”,有生还会有*,所以,让世界充满爱的想法虽好,但是做起来却是相当的困难。

尤其是在孔子、孟子等人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本身就礼崩乐坏,利益至上已经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存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所有人放弃利益的争夺,去讲究虚无缥缈的爱,这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

孟子也说过,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意思就是说当今天下各国的君主,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喜欢*人的,而且他们不仅喜欢*人,更是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也就是说,在战争的过程中,几乎是浮尸遍地,在这样的时候,一个劲的讲什么情啊爱呀的,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