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能够对每一件事情报之以善意,都能够对其他的人充满关怀和帮助,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变得更加的稳定和谐,也不会再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意外,社会必然会更加美好。
但是,我们从现在的事实来看,这样的社会还未能够达成,无论是孔子、孟子的那个时代也好,还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好,我们实际上都在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未来奋斗。
所以说,孔子构建的仁学体系,虽然理论上完整了,但它与现实还是有着不可调和的裂痕,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弥补这个裂痕,将孔子的理论完美变成实际完美,因此,我们说“仁”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求,是一种理想,一种目标。
而孟子的“义”则是一种行为的准则,就是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的东西,其实,达到义的准则是追求人的境界的基础,我们只有做到了爱憎分明,知道了该与不该的标准,那么,才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不该做的事情绝不去做,对于该做的事情也要认真而完美的做好。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都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都将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整个社会其实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当完美到一定的程度,其实也就达到了孔子要求的仁学体系的标准,如此一来,梦想不也就变成现实了吗?
所以说,孔子和孟子所提出的仁义都是对现实社会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的,它们一个是准则,一个是理想,而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要尊重准则。
也就是说,用孟子的义去弥补了孔子仁当中的缺陷,或者说,用孟子的义为实现孔子人的理想铺路,总之,无论如何,都是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加的和谐安定,变得更加的完美,希望现实社会能够达到一种和平稳定的境界,不再像当时那样兵荒马乱,战争频发。
只不过,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在当时的社会里,实现起来都比较的困难,毕竟当人们习惯了为利益去争夺的时候,就很难静下心来去用爱构建人际关系了,也很难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所要遵守的准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