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3:28:18

虽然在后世中,孟子也曾经指出过“仁者无敌”,而且或许仁者真的能够无敌,但是,这却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天下所有的人都讲究爱的前提下,“忍=仁”者才是无敌的,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仁和爱”并不管用。

那么,既然孔子构建的仁学体系并不能在当时使用,儒家学说又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就必须构建另一种体系,而这也就是以孟子为主的道德体系。

我们上面说的,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战国时代里,光讲爱是绝对不行的,同时,虽然讲爱不行,但是也不能讲恨,更不能提战场*戮,虽然如此,人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戮不可避免的现实。

如此一来,也就会产生两个矛盾,一个是爱与恨的矛盾,另一个则是生与*的矛盾,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儒家所谓的仁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空想。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也是孟子建立的道德体系的根本核心。

孟子认为,无论是爱和恨,还是生和*都需要区别对待,首先,不能大开*戒,滥*无辜,其次,是在不得不*的时候,也需要有恻隐之心,比如说,将功补过、念及旧情等等,当然,在一个人真的罪该万死,已经威胁到诸多人的生命安全时,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去*。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5)

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观点当中,“*”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也要秉承原则,那就是不乱*、不虐*、只*该*。所以,在孟子道德体系里面的关键就是该不该的问题。一个人是该*,还是不该*?该定罪还是不该定罪?又要以什么一样的标准去给他定罪,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定义该不该的问题?而这个标准就是孟子提出的义。

其实,“义”这个字本身就有该*的意思,这个字最基本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威仪的仪,另一个则是适宜的宜。对于威仪的“仪”,它原来的书写形式就是“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单人旁是后来加上去的,在此之前,它的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有羊角,手中有武器,表现一个人的形象是威风八面的。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就曾经说过,“义”是“己之威仪”的意思,同时也表示,一个人应该去战斗。而适宜的宜,它的字形是一块肉放在砧板上,为什么是一块肉放在砧板上呢?其实代表的意思就是可以*,应该*,所以,在文字学家容庚先生、唐兰先生,文化学家庞朴先生的解释当中,他们都认为,“义”其实就是有该*的意思的,只不过当义组词适宜的时候,代表的*气不见了。

所以,无论是威仪还是适宜,其实,潜在的含义当中都有该*的意思,在很多时候,“义”这个字本身也有一种与生相反的意思,比我们看到的大义灭亲、见义勇为、义无反顾,再比如舍生取义等,其中的“义”都有赴死的含义,而这里的“义”,也绝不可能代替成“仁”字,所以,孟子讲义其实是综合了儒家学术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我们上面提到过,儒家学说在构建仁学体系时,与现实社会是有冲突的,毕竟在仁学体系中,讲究的是一种单纯的爱,是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构建,但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爱的关系,同时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像“仁学体系”中所说的那么纯粹和完美。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6)

在“仁学体系”中要求的自我约束,很多时候也达不到,哪怕是最简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非是所有“仁”都能够做到的,因此,儒家的仁学体系与现实社会是有矛盾的,它要求避免*戮,但现实社会却不可能避免*戮。

所以,孟子在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议,告诉人们,讲究“仁”也并非是要完全的避免*戮,而是要做到不要滥*无辜。也就是说,滥*无辜是不仁,该*不*是不义,作为一个人来讲,不仁不义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说,“义”的提出其实解决了爱与恨、生与*的矛盾,同时也赋予了道德批判性。在很多时候,古代先贤们的言论都是有两个不同的方面的,他们也都是通过一正一反来解释事物的发展的。

比如说,孔子曾说,不可与言的时候,如果与之言就叫作失言,是一种言而无信的行为;同时孔子也说过,可与言的时候,不与之言,这叫作失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失人和失言都是不对的,这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人们在消息传递的时候所要尊重的原则。

再比如,所谓的以德报怨,其实也并不仅只有这一个层面,在以德报怨之后还有一句何以报德,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必须要读全,不能只读一半,否则也会曲解先贤们的意思。

因此,“仁与义”其实是讲究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仁”解决的是能不能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人,能不能爱别人?能不能恨别人?提供的是人心灵最安稳的住所,而“义”解决的是该不该的问题,一个人该不该爱?一个人到底该不该*?所提供的是人行为最为正确的路径。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7)

更加通俗点来讲就是,做人要做一个好人,这就是“仁”;而走道要走正道,这就是“义”。仁与义一个讲究的是人自然的思想,在做人方面的选择和达到的标准,一个则是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及为人处世的标准。

作为孔子来讲,他更加的偏重“仁”,所以,仁学体系的构建更多的是孔子的功劳,他也曾经说过,只有那些仁人,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爱恨分明,所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孟子则更加的偏重义,他认为,爱那些应该爱的就是仁,恨那些应该恨的就是义,无论是爱还是恨,在能不能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该不该。

一个人能爱却不爱,这是不仁,一个人该恨却不恨,叫做不义,而无论是不仁、还是不义,如果要做一个好人就必须都要避免。所以,仁和义虽然分别指代两个不同的方面,孔子和孟子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偏重。

我们以后来人的角度来看,仁和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也都是不应该有失偏颇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所构建的仁学体系中的关键词是“能”,而孟子所构建的道德体系中的关键词则是“该”,能不能有思想问题、有境界问题、有水平问题、有能力问题,这其实应该成为人的一种追求,试问哪个人不希望社会充满爱呢?哪个人不希望四海之内皆兄弟呢?

根本义和究竟义的区别,意和义和议的区别(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