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前的今天,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浪漫派」,与我们永久地告别了。
晚年的沈从文
-
这个咀嚼不尽的名字,这个名字下引人无尽遐想的《边城》、翠翠、茶峒、湘西、凤凰……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沈从文,这位被视作「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怀想至今?
01「北漂青年」沈从文
「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多年后名满天下的海明威,曾这样总结自己在巴黎的追梦岁月。
像每个法国外省青年对巴黎的向往那样,文艺青年都渴望在年轻时生活于自己国家的首都,在那里学习、游历,增长一番见识——更理想地,在那儿挣取名声与一席之地。
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沈从文,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从遥远的湘西奔赴北平。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
在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北漂初期的尴尬处境: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大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 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